新闻动态

老铺黄金VS卡地亚,怎样卖好奢侈品

发布日期:2025-09-11 15:57 点击次数:135

当老铺黄金北京SKP单店年营收破3亿、坪效碾压LV,当卡地亚靠一条Love手链狂揽全球年轻客群,中国本土黄金新贵与国际奢侈老牌的正面博弈,早已不是简单的“东西方对决”,而是一场关于奢侈品营销底层逻辑的颠覆与重构。这两大巨头,用完全不同的打法,把黄金珠宝市场卷出了新高度。

东方非遗“硬通货”VS西方百年“身份标”

老铺黄金的野心,是把黄金从“保值品”变成“东方奢侈品”。它死死攥住“古法黄金”这张王牌,花丝镶嵌、金胎烧蓝这些国家级非遗技艺,成了产品最硬的背书。就拿那套“足金镶钻”系列来说,克均价飙到1043元,是上海黄金交易所金价的2倍多,但消费者买账——毕竟花的钱里,一半是黄金,一半是“非遗情怀”和“东方美学”。

为了撑住高端调性,老铺黄金的门店全扎在SKP、万象城这种顶级商圈,和卡地亚做邻居。进店有依云矿泉水、GODIVA巧克力,离店是仪式感拉满的礼盒,连销售员都得符合“身高1.65米+微笑露8颗牙”的标准,每一个细节都在说:我不是卖黄金的,是卖东方奢侈生活的。更狠的是“限量+涨价”套路,比如其“古法金镯”系列每季度限量发售500只,每次上架后3天内必售罄,后续还会以5%-8%的幅度上调价格,精准拿捏高净值人群“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北京SKP单店年营收破3亿,就是最好的证明。

再看卡地亚,170多年的历史就是最大的底气。它不跟你玩“文化限定”,而是走“经典+创新”的平衡术。Love系列、Trinity系列卖了几十年依然火爆,比如Love手链凭借“螺丝设计”和“永恒爱恋”的寓意,全球年销量超百万件,撑起品牌基本盘;转头又推出Clash de Cartier系列,用铆钉、圆珠玩出年轻感,把1万-5万元的戒指定价区间,变成和老铺黄金正面刚的战场。全球旗舰店都选在巴黎福宝大道、纽约第五大道这种地标,店内陈列的百年古董珠宝与现代新品相得益彰,哪怕你没买过,也知道“戴卡地亚,就是有品位”。

纯金工艺“炒到断货”VS材质跨界“收割全场”

老铺黄金偏要打破行业惯例,别人用18K金,它就坚持999足金。别以为这是固执,其实是精准踩中了中国消费者的“双重需求”——既想要黄金的保值属性,又想要奢侈品的审美价值。那只“缠枝宝相花金碗”卖37.8万元,贵吗?但工匠需耗费300多小时,通过“錾胎”“镂空”等多道非遗工序打造,碗身缠枝纹细节清晰到每一片花瓣都有层次感,把黄金变成了艺术品,高净值人群抢着要,毕竟这东西既能当“硬通货”,又能当“文化藏品”,甚至有客户一次性购入3只,分别用于收藏、传承和社交展示。

更绝的是它的“饥饿营销”:每年涨两次价,涨幅5%-13%,还搞“预约制”“每人限购5件”。比如热门款“八宝罗盘吊坠”,消费者需提前1个月预约,到店后还要搭配购买一款定价超2万元的手串才能下单,越抢不到越想买,越涨价越觉得值,这种“金融+奢侈”的混合打法,让它在金价波动里照样稳赚。

卡地亚则把“材质混搭”玩到极致。黄金不再是唯一主角,而是和钻石、宝石搭伙,比如Clash de Cartier系列,用18K黄金搭配黑色玛瑙,把黄金的柔与金属的硬结合,一下子戳中了追求个性的年轻人,该系列上市首年就贡献了品牌15%的营收。它还总搞跨界,一会儿和艺术家草间弥生推出波点元素限量款,一会儿和高端汽车品牌宾利联名打造车载珠宝盒,把“珠宝品牌”变成“生活方式品牌”。更关键的是,卡地亚在二手市场超保值,比如一款2018年购买的Love手链,如今在二手平台售价仍能达到原价的80%,买了几年再卖,依然能回血,这也是老铺黄金暂时比不了的底气。

圈定高净值“晒单狂”VS搞定Z世代“打卡党”

老铺黄金的客群画像精准到可怕:30-45岁、年收入超百万、有海外消费经历的新中产。它不搞广撒网,而是在小红书上造“晒单潮”,邀请财经博主、文化KOL深度解读“古法黄金的投资价值”,KOL们拿着“八宝罗盘”吊坠说“戴它八方来财”,还晒出吊坠在商务晚宴、家族聚会等场合的佩戴场景,一下子就火了,单月销量破千件。连招聘销售员都在为“圈客”服务——除了外形要求,还需掌握非遗工艺知识和高端客户沟通技巧,能给客户讲解“花丝镶嵌的历史渊源”“錾刻工艺的难点”,毕竟当销售员以专业形象站在顾客面前,本身就是品牌的“移动广告牌”,经他们手的客单价,比普通员工高42%。

卡地亚则把“全渠道渗透”玩明白,线上线下通吃。线上搞微信小程序,AR试戴功能支持360度查看珠宝细节,预约定制服务还能刻字、选择宝石材质,朋友圈广告还能“滑动解锁”看微电影《反正是我》,影片里王嘉尔佩戴Juste un Clou系列的镜头一出现,点击跳转购买的转化率超20%;线下办体验展,上海K11的“双面魅力”展,设置“光影珠宝墙”“互动设计台”,年轻人排队拍照打卡,还能免费领取定制贴纸和画册,不知不觉就被种草。

针对Z世代,卡地亚更狠:推Juste un Clou系列这种1万-3万元的入门款,降低消费门槛;找王嘉尔、金智秀等顶流明星代言,在微博、抖音发起#ClashChallenge挑战赛,鼓励用户晒出佩戴Clash系列的创意穿搭,话题阅读量超10亿,让年轻人觉得“戴卡地亚不是长辈的专利,我也能拥有”。

终极博弈:背后的文化认同

说到底,老铺黄金和卡地亚的战争,是“东方文化自信”与“西方经典叙事”的较量。老铺黄金用非遗工艺告诉消费者:奢侈品不只是西方的专利,我们的传统文化照样能卖高价,它还联合故宫文创推出“故宫瑞兽系列”,把故宫馆藏的瑞兽纹样复刻到黄金上,上市后首月销量突破5000件;卡地亚则用百年历史证明:经典永不过时,还能跟着年轻人的脚步创新,比如为Love系列推出“可持续黄金”版本,采用 responsibly sourced 黄金,吸引注重环保的年轻消费者。

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挑”:Z世代要“个性化”,老铺黄金的“故事营销”和卡地亚的“跨界联名”都要争;高净值人群要“文化归属感”,老铺黄金的“非遗背书”和卡地亚的“百年传承”就得正面刚。谁能更懂这群人,谁就能赢下这场仗。

奢侈品营销玩出了新规则

这场博弈,早已经改写了奢侈品行业的玩法:

- 文化不再是“附加题”,而是“必答题”。老铺黄金靠“古法黄金”赚走60%营收,证明本土品牌挖透传统文化,就能建起别人打不破的壁垒,连周大福、周生生等传统黄金品牌都开始跟进,推出“非遗工艺”系列产品。

- 定价不是“看成本”,而是“玩稀缺”。卡地亚用“经典款保流量、限量款提利润”,比如每年推出的“节日限定款”,定价是普通款的2-3倍,依然被疯抢;老铺黄金靠“一口价+定期涨价”,本质都是把“稀缺性”变成赚钱的利器。

- 渠道不是“开个店”,而是“做体验”。从老铺黄金门店的精致服务,到卡地亚的“线上试戴+线下展览”,消费者要的不是“买个东西”,而是“从头到尾的爽感”,甚至有品牌开始推出“珠宝养护沙龙”“非遗工艺体验课”,进一步升级体验感。

老铺黄金和卡地亚的战争还没结束,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奢侈品市场,不再是“国际品牌说了算”,也不是“本土品牌靠情怀取胜”,而是谁能抓住消费者的“心”,谁就能站在顶端。这场差异化博弈,才刚刚开始!

88彩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电话:
邮箱:
地址:
88彩

Powered by 88彩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