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沪指终于捅穿了压制市场十年的3731铁顶,但监管部门似乎已经开始警惕市场过热的风险。
8月19日,A股市场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沪指突破3745点,创下十年新高,A股总市值首次站上100万亿元大关。
然而在这片狂欢之中,一些细心的投资者已经开始察觉到政策层面传来的微妙信号。证监会和相关部门似乎正在采取措施为市场降温,防止短期过快上涨透支后续动力。
1 十年一遇,A股创下历史纪录
周一,A股市场表现强劲。上证指数盘中最高达到3745.94点,彻底捅穿了压制市场十年的3731铁顶。
北证50指数涨势更加凶猛,收盘涨近7%,创出历史新高。板块方面,通信、综合、计算机等申万一级行业指数均涨超3%。
个股方面,上涨股票数量超过4000只,逾120只股票涨停。券商、金融科技等大金融股一度冲高,指南针、同花顺双双续创历史新高。
2 天量成交,隐现过热风险
尽管指数创新高,市场成交金额也爆出2.81万亿元的巨量,为年内最高、历史第三高。
然而细心观察会发现,市场原本预期全天成交可能达到3万亿元,但最终收盘不到2.8万亿元。
从涨幅来看,沪指虽然上涨了31点,但涨幅仅为0.85%,创业板指数上涨了2.81%,都属于中规中矩的上涨。这种涨幅与成交量的组合,构成了市场尚未过热的证据。
3 政策悄然转向,证监会释放降温信号
在市场一片狂欢声中,政策层面已经开始释放降温信号。国家通过政策引导防范市场过热风险,比如释放风险提示言论,强调理性投资。
证监会和相关部门正在采取间接调控手段给市场降温。这类政策信号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对牛市过快上涨的调控,投资者需警惕后续调整。
业内人士分析,我们有靠谱的经济发展、靠谱的宏观政策、靠谱的制度保障,这在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为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注入更多的确定性。
4 历史经验,牛市终结的前兆
历史经验表明,牛市结束通常有几个常见信号。首先是全民参与热度激增。
当市场热度蔓延至非专业群体,比如街头小贩、服务业从业者等原本不关注股市的人,都在热烈讨论股票、甚至自诩“股神”时,往往意味着市场情绪已过度亢奋,可能接近顶部。
其次是大型IPO集中登场。千亿级别的大型IPO密集出现,会分流市场资金,对整体流动性形成压力。
巨量融资可能抽走市场存量资金,导致市场支撑力减弱,进而成为牛市转向的催化剂。
5 慢牛特征,健康调整更利长远
从当前情况看,沪深300指数仍处于历史低位,且尚未突破去年10月8日的高点,说明市场整体涨幅有限,尚未进入过热阶段。
此时出现回调属于健康调整。一方面,避免市场短期内过快上涨透支后续动力,防止牛市过早结束。
另一方面,回调能消化短期获利盘,让市场回归理性,为后续行情积累动能。因此,当前的回调并非风险信号,反而有利于牛市行情的延续。
6 全球视野,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
在全球市场面临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的环境下,中国资产的配置价值和吸引力在持续提升。
从全球主要市场估值对比来看,A股市场具备显著的估值优势。华西证券研究显示,截至5月10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的PE分别为14.50倍、25.12倍和30.53倍。
相比之下,标普500、纳斯达克指数和道琼斯工业指数的PE分别为25.32倍、37.40倍和27.60倍,均显著高于自2010年以来的历史中位数。
7 投资者何去何从,布局三大主线
在政策降温的背景下,投资者仍需保持战略定力。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聚焦做强国内大循环、扩大有效投资、巩固房地产市场三大核心任务,勾勒出清晰的投资图谱。
消费振兴主线关注政策催化的智能家电、健康消费、文旅服务。传统消费重点跟踪白酒去库存进度,区域龙头有望率先反弹。
基建升级主线包括水利与生态、智能基建、民生基建。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等央企受益于1.5万亿水利投资。
地产链修复主线关注优质房企、产业链配套和新模式探索。万科、保利发展在城中村改造中抢占先机。
截至8月18日,A股市值首破100万亿元大关。往前看,A股市值首破万亿元大关为1996年,2007年首次站上10万亿元大关,2015年4月首次站上50万亿元大关。
这场资本变革仍在途中。当科技创新成为资本流动的主航道,当价值投资成为市场运行的主逻辑,当制度保障成为改革纵深的主引擎——这场资本市场改革不只是打造一场牛市,更是在构建大国复兴的金融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