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热传一条消息,说夏玉米每亩施40斤尿素,比施100斤复合肥产量还高,效益更好。
这可让不少种植户心里直犯嘀咕,肥料的事儿可不是小事儿,搞不好一年收成就砸进去了。
大伙儿纷纷讨论,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
今天就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这里面有啥门道。
夏玉米这作物,生长期短,长得快,对营养的需求也分阶段。
从播种到成熟,得经历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几个关键阶段。
每个阶段对氮、磷、钾的需求都不一样。
氮是夏玉米最需要的营养元素,直接关系到叶子的光合作用和籽粒的产量。
苗期氮需求少,主要是长根长叶,到了拔节期,植株开始猛长,氮的需求量就上来了。
大喇叭口期是氮需求的高峰,这时候氮够不够,直接决定果穗分化和小花发育。
灌浆期也得有持续的氮供应,不然叶片功能跟不上,籽粒就长不饱满。
磷的作用也不小,主要参与能量代谢和细胞分裂,对根系发育和籽粒饱满度影响很大。
苗期磷需求迫切,缺了磷,幼苗长得慢,根系发育不良。
拔节到灌浆期,磷还得持续供应,不然籽粒品质和产量都受影响。
钾是调节水分平衡和光合产物运输的,能增强抗倒伏和抗病能力。
拔节期后钾需求逐渐增加,灌浆期达到高峰,钾够了,千粒重就上去了,倒伏和病害的风险也小了。
除了氮磷钾,夏玉米还需要钙、镁、硫这些中量元素,以及锌、硼、铁这些微量元素。
别看这些元素需求少,可作用不小,缺了哪个,都可能影响产量和品质。
尿素和复合肥是种植户常用的肥料,但这两者差别可大了。
尿素含氮量高,达到46%,是含氮量最高的固体氮肥。
尿素施到地里后,得经过微生物转化才能被作物吸收,转化速度受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影响。
合适条件下,尿素3到7天就能开始转化,提供快速氮素供应。
但尿素只能提供氮,缺磷钾和其他微量元素,施用不当还容易挥发,氮利用率可能降低,甚至污染环境。
复合肥就不同了,它含有氮磷钾中的两种或以上,养分全面,适合多种作物需求。
复合肥有速效和缓控释两种,速效复合肥能快速满足作物短期需求,缓控释复合肥则能根据作物生长节奏缓慢释放养分,提高利用率。
复合肥的氮含量相对低,一般在15%到30%之间,但它的综合施肥成本得结合养分总量和利用率计算。
复合肥因为养分全面,可以少施几次,节省人工成本。
回到那个说法,“每亩施40斤尿素比100斤复合肥产量高”,这话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成立,但并不是普遍适用。
如果土壤肥力高,磷钾含量充足,单施尿素可能效果不错。
尿素提供的高浓度氮素能满足夏玉米关键生育期的需求,土壤里的磷钾也能补充其他营养,产量可能就上去了。
而且,40斤尿素的成本可能比100斤复合肥低,产量差不多或略高的情况下,效益自然更好。
但如果土壤肥力低,或者养分不均衡,这话就站不住脚了。
土壤缺磷缺钾,单施尿素肯定不行,植株长得不好,缺素症状一出来,产量就下去了。
这时候,100斤复合肥提供的氮磷钾全面营养更能解决问题,产量可能比单施尿素高。
要是复合肥的养分比例科学,和夏玉米的需求匹配,养分利用率更高,同样的投入,效益可能更好。
施肥量也得算清楚。
40斤尿素提供纯氮18.4斤,100斤复合肥按15-15-15的比例算,提供氮15斤、磷15斤、钾15斤。
尿素在氮供应上略占优势,但复合肥提供的磷钾也不可忽视。
夏玉米在氮充足的情况下,磷钾够不够,直接关系到产量。
如果土壤磷钾储备不足,复合肥的磷钾就能补上,尿素可做不到这一点。
施肥方式也影响效果。
尿素深施覆土,能减少氮挥发,提高利用率。
要是表施,养分容易流失。
复合肥也得注意施肥深度和位置,确保根系能吸收到养分。
如果尿素施肥方式科学,复合肥施用不当,尿素可能效果更好,但这和肥料本身没关系,是施肥技术的问题。
经济效益不光看肥料成本,还得看产量和籽粒品质。
单施尿素可能导致籽粒蛋白质含量低、容重下降,影响售价。
复合肥提供的均衡营养,可能提高籽粒品质,在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下,效益反而更高。
说到底,夏玉米施肥得讲究科学,不能一刀切。
施肥前最好做个土壤检测,搞清楚土壤肥力和养分状况,再根据作物需求制定施肥方案。
有机肥和化肥配合用,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
氮磷钾比例得合理,施肥分期进行,关键生育期重点施肥,提高利用率。
肥料类型和施肥方式也得选对,深施覆土,结合灌溉施肥,减少养分流失。
中微量元素也不能忽视,缺啥补啥,确保作物营养全面均衡。
肥料的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搞好了,产量效益双丰收,搞不好,一年白忙活。
网上那些说法,听听就行,关键还得结合自家地里的实际情况。
施肥这事儿,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子,因地制宜,科学管理,才是正道。
此文章主要是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没有低俗等不良引导。假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一定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