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5日,夜幕逐渐降临,正当我国军队胜利攻克越南战略要地谅山省之时,我们宣布已达成惩戒的目标,随即展开了分阶段的撤军计划。紧接着,越南方面迅速发布全国总动员令,誓言要不惜一切代价战斗到底。随后,越军和民兵组织纷纷尾随我军,实施袭扰与阻截,试图打乱我军的撤退步伐。在撤退过程中,我军战士们一边进行清扫战场的行动,一边保持有序的撤退,历经十天艰辛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979年3月16日,圆满完成了撤军任务。
我国军队未曾止步于此,数年光阴后,越军再次踏上我国领土,战火在老山与者阴山一带重燃,我军即刻与越军展开了殊死较量。根据参与战斗的老兵、第40师师长刘昌友的回忆,在老山地区爆发的“7·12大战”汇集了数万英勇将士,我军决心坚定,誓与越军血战到底,直至最后一兵一卒。
自1979年以来,越南持续强化军事基础设施的构建,并在北部边界及与我广西、云南接壤的地带,重新构筑起防御网络。历经多年精心的策划与准备,越军自诩拥有了充分的反击力量,随后便开始在边境线的老山、者阴山等地布设军事设施,非法蚕食我国领土。1984年4月28日,我国军队接到上级指令,奔赴老山地区,继续对侵犯我国领土的越军执行必要的惩戒行动。
在周密部署反击行动之际,越军对老山阵地的防御建设始终保持着极高的警觉和持续不懈的努力。越军第二军区司令员武立中将曾亲自率领8000余兵力,投入了长达五年的辛勤耕耘与心血,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战略屏障。在老山地区,依托其错综复杂的地理特征,越军精心打造了一套完善的作战体系,涵盖了众多坑道、壕沟、掩蔽部、藏兵洞、多层铁丝网、陷阱以及防步兵战壕等设施。
不但如此,为了抵御我军攻势,越军在距我军阵地400至600米外围地带,以及与我军阵地相距仅约50至100米的狭小区域内,布设了严密的雷网。此外,他们在正面阵地构筑了宽阔且密集的混合式雷区,并部署了众多火力支援点。
越南军队的火力配备堪称全面,涵盖了轻重机枪等多种战斗工具。在老山区域,越军抢先构筑阵地,其火力点大多设立于制高点,覆盖范围广泛,能够灵活运用直射、曲射、远射、近射、侧射乃至逆射等多种射击手法,构筑起一张错综复杂的交叉火力网。火力点分布紧密,彼此间能够相互支援,形成由高层、中层、底层以及明火与暗火交织的多层次火力体系。借助老山地区繁茂的植被,越军巧妙地掩饰了阵地,令敌方难以察觉。因此,老山地区构筑起一座既能高效作战、又能隐蔽潜伏、具备独立作战能力且能长期坚守的坚固野战防御阵地。
武立于老山地区展现独到匠心,打造了一座兼具亚热带山岳丛林风情、现代防御系统及精准火力配合的军事作战要塞。他特意选拔了越军中的精锐力量——316师,将其部署于此地。面对老山阵地的火力配置,武立信心满满地宣告:“若我军勇猛无匹,成功攻克老山,我将毫不犹豫地卸任司令之职!”
于老山一带,越南军队的军事势力日益强盛,对我方边境展开连番的骚扰进攻。自1979年以来,短短五年间,他们向我国边境的田地和村落投掷了超过四万枚各类炮弹和子弹,致使我方边境军民伤亡累计高达235人。面对这严峻的形势,我军果断作出决策,于1984年4月28日,对老山以及者阴山地区的越军展开了猛烈的反击。
我军第14、11军奉令对老山、者阴山地区的越军据点发起了首轮反击。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经过长达5小时20分钟的激战,我们成功占领了老山主峰的关键阵地,共歼灭及击伤越军超过900名,并摧毁敌军火炮30余门。
此后,我军对老山、者阴山地区的越军残存据点发起了连番猛攻。仅用短短三天,便将武立引以为傲的老山阵地上的全部防御设施彻底摧毁。
武立未曾预料到,我军仅用了短短三天,便将他所率领的部队,那支曾击败美军王牌部队、攻克永固工事的英勇之师,予以彻底歼灭,并迅速收复了老山、松毛岭以及那拉地区。
此后,在老山、者阴山一带,越军对我军发起了一系列规模不等却均以失败告终的反攻。紧接着,武立亲自策划了一场代号为“MB-84北方战役计划(北光计划)”的行动。该计划意图通过一场大规模的战斗,扭转战局,逐步“夺回”已丢失的阵地,并恢复我方的防御格局。此举也得到了越军总部的正式批准。
一经获得上级的批准与指令,武迅即展开行动,与苏军的首席军事顾问紧密携手,开始细致入微地筹备“7·12大战”,目标直指迅速占领老山阵地。
为确保反攻战局的胜利,武立毅然决然地从柬埔寨战区紧急抽调了一支由八个团组成的18000人精锐部队。该部队的加入使得驻守老山战区的越军总兵力一举突破四万人大关,阵容中包括第313师、第316师以及第356师等主力部队。
驻守在老山区域的我国部队,主要由第11军(其下辖第31师、第32师)、第14军(包括第40师、第41师)、昆明军区炮兵第4师以及边防第15团联合组成。总计兵力高达27229人。若将辅助作战的部队一并计算在内,总兵力将逼近30000人。
1.1。我国军队精心筹备的大口径炮弹超过十万发,其数量与越南国内战略储备的大口径炮弹总量相去不远,几乎占据了后者总量的一半。
总体审视,双方实力旗鼓相当,此情此景,让武立坚信,越军反攻的胜利前景必定一片光明。
武立所规划的战术,意图以出人意料的手段对我军实施反击,企图凭借迅猛的攻势迅速拓展战果。但未曾料及的是,我军已通过多样化的侦察手段,预先掌握了越军即将发起反攻的情报。
获悉越军即将发起攻势的消息后,第40师师长刘昌友迅速作出反应,部署部队进入战时状态。1984年7月10日,第14军前线指挥部组织了一场作战会议,全面梳理了越军的最新动态。随后,刘昌友在40师师部主持了一场紧急会议,传达了军前指挥部收集到的越军最新情报,并对军事部署和动员工作进行了周密的安排。
刘昌友忆述道:“若将八里河东山比作船头的门户,松毛岭与那拉山口便是其两侧的门槛。无门槛,门户便难以达到严密的封闭!越军必定会在这一带与我们进行一场生死较量。我方拥有三万精锐之师,配备着强大的火力,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此次作战任务之艰巨,决不可轻视。”
刘昌友预见越军可能即将发起新的快速全线攻势,于是他迅速指令部队必须在7月11日凌晨前做好全方位战斗准备:“鉴于我方防御面压力极大,自明日始,白天派遣三分之一的部队至前线,夜间则增至半数,剩余士兵则需在掩体内休息。武立不正是期望在三天内收复失地吗?那我们就应准备好与他进行五日的激烈对抗。”
刘昌友部署军事任务。经过两日的激战,119团选择撤回休整,随后由118团接替了防务。118团早已在曼纹地区做好了战斗准备,接过战旗后,他们奋勇争先,连续三天展开了激烈的战斗。119团完成休整,将原有的三个营合并为两个,再次义无反顾地重返战场。
鉴于潜在突发状况的可能性,刘昌友特意召集了直属部队的驾驶员及后勤保障人员,并据此编组成立了三个连队。他亲自对他们进行了严谨的军事训练,旨在确保在紧急时刻,这些队伍能够迅速转变为战斗力量,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在部署任务圆满落定之际,刘昌友对所属部队的军政首长庄重誓言:“我们将全力以赴,誓要赢得这场战役的最后胜利。即便到了弹尽粮绝的最后关头,也绝不会让越军得手。”
刘昌友将军当时的神情,分明流露出我军在战场上的优势并非显而易见,而越军的战斗力同样不容忽视。
根据我军所掌握的情报分析,越军预定于1984年7月12日凌晨3时发动攻势。那一夜,全体将士不敢有丝毫懈怠,严阵以待,目光如炬,紧盯着战场的每一个角落。然而,随着凌晨3点钟声的准时敲响,越军并未如预期般发起攻击。紧接着,119炮群展开了一轮密集的炮火覆盖,对方却毫无异常反应。随后,我军六个炮兵连依次进行了第二轮和第三轮的炮击,但依旧未发现越军有任何动静。
事后方始明白,那夜越南军队与我军阵地仅相距五百米的距离,他们的潜藏部队在我军的炮火轰击下受损,却寂静无声,无线电通讯亦未见一丁点声响。从这一情景中,不难一瞥越南军队扎实过硬的军事素质。
截至1984年7月12日凌晨5时左右,越军悄无声息地潜入阵地,对我军发动了突如其来的攻击。在枪炮声此起彼伏的瞬间,我军迅速下达指令,指挥炮群展开反击。700门巨炮齐声轰鸣,经过两轮精准打击,监听台立刻传来了越军此起彼伏的惊恐呼叫声。
我军炮火猛烈开火,瞬间将越军的战斗队列打得支离破碎。紧接着,武立指挥官果断指挥我方炮兵部队发起反击。锁定越军炮兵阵地后,我军远程火炮迅速瞄准目标,仅用20分钟便将越军27门重型火炮全部摧毁,使得“越军的火炮终于归于沉寂”。
松毛岭成为越军进攻的重中之重,而我方在此处部署的炮兵部队同样实力雄厚,装备精良,配备了诸如炮位侦测雷达等先进设备,能够对越军的炮击实施迅速而精确的还击。在激烈的战斗中,我军炮兵部队充分发挥了重火力的优势,即便如此,面对我方炮火的猛烈炮击,越军步兵仍发起了一场罕见的营团级自杀式冲锋,使得战局愈发惨烈。
截至1984年7月12日中午12时,我军装备的12个炮兵连所储备的炮弹已悉数用尽。但就在当日午后1点,及时的补给及时送达前线,我军炮兵随即对越军展开了新一轮的激烈炮火攻击。
在7·12炮战的关键时刻,我军与越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阵地攻防战,阵地数次易手。尽管战况激烈,我军炮兵部队却展现出卓越的支援能力,他们迅速响应、及时支援,射击精准,使我军始终占据上风。战斗持续至1984年7月12日黄昏,最终,越军被成功击退。
在这场长达18小时的激战中,我军共倾泻了超过三万发炮弹,总重量更是达到了三万四千吨之巨。经过战场的初步清理,初步统计数据显示,越军阵亡人数高达三千七百人,这一数字已占整个两山攻防战中越军伤亡总数的四成以上。
在7·12炮战的关键时刻,我军凭借强大的火力优势,迅速发起猛烈反击,迫使敌军溃不成军,四散奔逃。此举不仅有效震慑了越南军队,更对其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