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南太平洋海面,19国军演舰队云集。 美国“美国”号两栖攻击舰领头,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压阵,日本“伊势”号直升机母舰协同作战,连挪威的F-35隐形战机都飞了半个地球来助阵。 可这群钢铁巨兽刚凑在一起,联合指挥中心就响起刺耳警报——卫星图像显示,一艘灰色涂装的中国815A型电子侦察船,已悄然卡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外80海里,所有电磁信号正在被它同步接收。
这支代号“护身军刀”的演习阵仗惊人:35000名军人、20多艘战舰、百余架战机集结,号称美军在亚太最大规模的实战演练。 演习剧本直指台海冲突——假想美军在解放军攻势下溃退,一路撤到澳大利亚重整旗鼓。 为了这个剧本,美军甚至把太平洋深处的水下听音阵列都接入演习系统,模拟用海底侦测网追踪中国潜艇。
但真正的猎手反而出现在他们身后。815A船并非首次亮相,早在2021年美澳同场演习时,中方就派出过两艘同型舰包夹监控。 这一次单舰赴会,却让联军情报官更紧张:最新情报显示,该船甲板新增了48组蝶形天线,能捕捉从潜艇声呐到隐形战机雷达的全部信号波段。
美军的反制从发现815A那一刻就开始了。 演习指挥部急令参演舰机启动电子静默,原定的实弹射击科目临时取消,连F-35起降训练都缩减到最低频次。 但这一切仍挡不住信号泄漏——当英国航母弹射舰载机时,船上的“海毒蛇”雷达不得不开机定位,815A的高频接收器立刻完整记录了这部顶尖雷达的脉冲特征。
更隐蔽的威胁在水下。 去年红海行动中,同型侦察船曾用主动声呐持续照射美国驱逐舰,导致后者声呐兵误判遭鱼雷锁定。 本次演习中,担任水下警戒的澳大利亚“柯林斯”级潜艇艇长对媒体抱怨:“只要中国船在五十海里内,我的通信系统就断断续续,像被人掐住了喉咙。 ”
挪威空军吃了大亏。 他们千里迢迢调来8架F-35A,本想在演习中测试新型数据链系统。但战机刚升空,飞行员就发现加密通信频道被杂波淹没。 事后分析证实,815A船上的量子接收机破解了北约通用跳频协议,把演习指令和模拟战场数据全部截留备份。 一位挪威机组成员在匿名访谈中苦笑:“我们的隐身战机被扒得比民航客机还透明。”
侦察船与卫星的配合才是致命杀招。 当美军陆战队在昆士兰海岸登陆时,815A迅速标定其营连级指挥车的坐标,通过天链卫星同步给北京指挥中心。 几乎同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调整了过顶侦察卫星轨道——原定每6小时扫描一次的区域,变成每90分钟高清拍摄。 这些信息最终汇入一个名为“大洋电磁档案”的数据库,那里已存储着全球43个美军基地的电子指纹。
英国航母成了最大受害者。 “威尔士亲王”号出航前刚完成价值2.5亿英镑的电子系统升级,却被侦察船完整捕捉到新老系统切换时的数据波动。 监控显示,该舰指挥官因担忧电磁泄露,连续三天禁止开启主防空雷达,导致演习防空圈出现致命缺口。这迫使美军临时调遣“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贴身护卫,相当于用宙斯盾舰当人肉信号屏蔽器。
日方选择硬扛风险。 日本“伊势”号准航母坚持进行反导演习,测试用03型防空导弹拦截模拟弹道导弹。 815A船上的宽频接收仪全程记录下火控雷达频率变化、导弹指令编码及拦截成功率。 这些数据价值连城:日本这套系统与台湾“铺路爪”雷达同源,未来任何针对台岛东岸的反导压制战术,都将因此优化。
法国护卫舰给出最尴尬应对方案。 当“阿基坦”号发现主雷达被锁定后,舰长命令关机切换成被动光学观察。 这意味着在现代海战中自废武功,用望远镜替代雷达搜索海天线。 五角大楼事后评估报告指出:“为防电磁泄露而牺牲战力的行为,恰恰证明中国侦察船已实质削弱多国联战能力。 ”
演习指挥部曾尝试驱逐。 澳大利亚巡逻艇两度逼近至3海里处喊话,警告815A“危及航行安全”。 但中方操作手册早有应对方案——船只保持10节经济航速直线航行,甲板电子设备照常运转。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区域属于国际航道自由航行区。 美澳最终只能组织特遣小组,全天候监视这艘“不参演却存在感最强的舰船”。
演习最后三天的电子对抗成为奇观。 美军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轮流升空,在815A周边空域洒下干扰箔条和电磁屏障。 但侦察船后部突然升起四组八木天线——这种二战时期的古董装备通过接收干扰信号的衰减模式,反向推导出美军干扰机的功率极限参数。 现场监控的美军技术官当场摔了耳机:“他们连干扰波都当教材收集! ”
最关键的收获在演习结束后。 当联军舰队分散返航时,815A突然转向东南,直插新西兰与斐济之间的克马德克海沟。 这片深海是美军核潜艇往返夏威夷的秘密航道。通过持续监听水声信号,该船建立了一条太平洋深处的声纹坐标链。 这意味着将来任何美军潜艇经过该海域,推进器噪音都会被瞬间识别为“洛杉矶级”或“弗吉尼亚级”。#图文打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