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咱们继续聊。
看了《资治通鉴》里讲韩信自立的那段,心里挺有感触的。
要是放在现在的职场环境里来看,韩信要不要自己单干这个问题,挺值得咱们琢磨琢磨的。
上班族碰到职业瓶颈后,接下来该怎么规划自己的路呢?
是该自己出去闯荡一番呢?还是继续在集团里贡献力量呢?
【(一)史料故事】
《资治通鉴》里讲的汉朝故事
在高祖皇帝统治的第四年,也就是戊戌年,公元前203年那会儿。
项羽听说龙且被打败死了,心里非常害怕,就赶紧派武涉去跟韩信谈判,想劝他倒戈。
韩信回绝了提议后,谋士蒯彻又试着用看面相的说法来劝他保持中立,好让三方力量能相互制衡。
韩信说:“汉王对我那么好,我哪能因为好处就忘了他的恩情呢?”
蒯彻说:“张耳和陈余以前跟亲兄弟似的,啥都能分享,可后来因为利益问题,两人彻底闹翻了。您和汉王现在的关系,说不定还没他们那时候铁呢,可你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却比他们那会儿大多了。”
你以为汉王对你没威胁,那可是大错特错了!
就好比越国的大夫文种,他费心费力地帮勾践恢复了国家,还让他当上了霸主,可最后却被勾践给杀了。这说的就是‘用完就扔’的道理。
你和汉王之间的情谊和忠心,比起张耳和陈余、文种和勾践他们,那可真是差得远了。
看到他们的最后结果,我真心希望您能好好考虑一下!
我听过这么一句话:“要是你的勇猛和智谋超过了老大,那你可就危险了;功劳太大,反而可能啥奖励都拿不到。”
现在你既有让君王都感到震慑的名声,又有那些没法用奖赏来衡量的功劳。
你要是投靠楚国,楚国可能不会完全对你放心;要是选择汉国,汉国会把你当成威胁。
你接下来到底要怎么走呢?”
韩信回道:“大哥,你的话我懂了,我会好好琢磨琢磨的。”
过了几天,蒯彻又来劝道:“要干大事,就得听得进好话,还得瞅准机会。”
要是不听好话,也不懂得抓住好机会,就很难长久安稳下去。
拿不定主意真的很糟糕,因为常常会为了芝麻绿豆大的事,而看不到更重要的大方向。心里啥都懂,可就是不动手去做,这样下去,各种倒霉事儿就该找上门了!
成功不容易,失败却常在;好机会难找,错过却轻松。
一旦错失了机会,那可就没戏唱了!
韩信心里七上八下的,他不想背叛刘邦,同时又觉得自己立的功劳大,能守住齐国,所以就没听蒯彻的劝。
蒯彻后来逃跑了,他装疯卖傻,在集市上靠给人算命过日子。
【(二)解析】
韩信跟着刘邦混,被封为王,算是打工界混到顶点了。
到了这个关头,他也就只剩下两个出路了。
你可以选择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有时候得吃点亏来保全自己;或者干脆自己挑大梁,当个齐王自立门户。
跟着刘邦这样的头儿到底值不值得呢?
一般我们都会讲,领导得会挑人才,懂得把每个人的长处都用起来。
但是,身为员工,咱们也得学会公道地衡量一下咱们的领导。
说到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
在工作上,会随机应变真的很关键。
别人说好的那种工作环境、上司、行业、舞台,对自己来说不一定就合适。
只有让自己觉得舒服和合适的,那才是最好的选择。
刘邦究竟算不算是个好头儿呢?
每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
萧何、张良他们觉得,刘邦是个好头儿,能领着大伙儿一块儿打拼,一起闯出一片天地。
但对韩信而言,刘邦其实并没把他当自家人看待,虽然给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
说白了,在工作场合里,不少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挺像刘邦和韩信那样,主要就是靠着共同的利益连在一起的。
一旦利益有了变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改变。
要是还没分开,那只是时候没到罢了。等到彼此都没啥好处可拿了,那关系自然就散了。
有些人老爱在领导面前表决心,但其实并不清楚领导心里怎么想,以为这样就能得到领导的喜欢。
其实吧,要不是老板真心觉得离了你不行,心里舍不得,再不就是斗不过你,不然早晚有一天会找你算账的。
要看看领导值不值得跟随,可以从这三个角度来琢磨下自己和领导之间的相处情况。
刘邦虽然得靠韩信,但也拿他没辙,不过心里头并不怎么瞧得上他。
韩信还在被重用,是因为项羽还没被打败。
项羽去世后,那个老爱在老板面前炫耀功劳的韩信员工,也就没啥用处了。
因此,他最佳的选择就是自己出去闯荡一番。
2、哪种人适合自己出去闯荡一番呢?
每个上班族的处境各不相同,家里条件不太好的,通常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多挣点钱。
手头宽裕的上班族,总想着展现自己,让自己的本事得到认可。另外也有一小部分人,心里盼着能掌握更多权力和资源,好在大舞台上干出一番事业。
那么,像韩信这样的人,他究竟想干出一番什么样的事业呢?
韩信是个军事方面的行家,特别喜欢研究打仗的事,而且真有两把刷子,一心想着干出一番大成就。
当然了,由于他手头不宽裕,所以挺脚踏实地的,对于官位、工资还有田地,他都有具体想法,会直接跟刘邦说要封他为王。
可以说,他既满怀憧憬,又很接地气。
就韩信那时候的情况来说,他其实已经差不多实现了自己工作上的大部分梦想。
在刘邦的团队里,他要想再往上爬,可真是难上加难了。
接下来咱们该往哪儿使劲儿呢?
要是韩信懂点人心思,他可能就得琢磨着换个地方干活,或者直接自己当老板了。
他得换个职业方向,这样或许能碰到新的成长机遇。
不过,韩信好像觉得自己啥都有了,觉得踏踏实实享受现在的成果也挺好。
他并不了解上司的心思,就像韩信拿“军功”来逼迫刘邦那样,他这么做,其实早就注定了自己的下场。
对韩信而言,在那个时候,如果不自己单干,他的下场几乎可以预料,但要是选择反叛自立,兴许还能有一线生机。
他只能这样了,没别的办法。
但挺遗憾的,虽说单干对韩信来说是最佳选择,可按照那时候的情形,他成功的可能性挺小的。
其实说白了,就是因为他没有自己的人马。
离开老东家自己创业,手里得有一帮铁杆追随者,不然一个人单枪匹马出去,就跟被赶出门没啥区别。
说起来真奇怪,韩信这人简直就是战争天才,从没打过败仗,这么厉害的大将军,咋就没培养出自己的亲信队伍呢?
刘邦始终对他心存戒备。
和韩信一块儿打败魏、赵、代、齐的那些将领,很多都是刘邦的亲信手下,像灌婴、曹参就是这样的人。
这是刘邦在沛县的老朋友,无论是从感情深浅,还是现实好处来看,他都不会站在韩信那边。
跟着刘邦,他们已是立下大功的人,日后说不定能当上侯爷,那再跟着韩信能有啥额外的好处呢?
跟着刘邦能得到的好处,可比现在多得多。
所以,尽管那时候韩信要是自己单干,机会挺不错,可他手头能信得过的兵马却不够多。
三国鼎立的局面,现在也就只能过过嘴瘾了。
从这也能看得出来,刘邦当领导,在管手下人这方面确实挺有一套。
韩信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他有着太浓重的雇员心态。
3、咱们普通上班族和领导的想法,到底有啥差别呢?
韩信是个实在人,心里头坚信的是“学好文武本事,卖给皇帝家”的老传统,他把帮刘邦做事看作是一场直接的交易。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能懂他为啥这么做了。
韩信觉得自己特别有本事,大将军的位子非他莫属;他觉得自己功劳大大的,当个齐王那是应该的;他还觉得,要让人出力就得给人甜头,所以在刘邦让他去打项羽时,他又趁机跟刘邦要了不少东西。
这种人常常太过单纯,老爱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碰到事情就爱往好处想,总拿“我觉得对”或者“我看来是这样”的主观判断来猜度一切。
这样做,其实就是太主观了,犯了个毛病。
老板的心思,跟咱们上班族真是不一样。
很多老板心里都挺纠结的,嘴上老挂着“干得多就拿得多”,可心里头却盼着员工少拿点工资多干点活;明面上说奖励制度很大方,背地里却偷偷算计,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因此,好事坏事往往一起来,得到和失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得到越多东西,可能丢掉的也会更多,这时候就得更加谦虚小心,别因为一时高兴就骄傲自大,要不然可能一下子就全没了。
那咱作为一个上班族,可得好好想想咋办呢?
首先,得有两把刷子,让团队离不开你,这可是咱们站稳脚跟的关键。
第二,要自觉地让领导心里有底,让他感觉你能被他管好,不会给他添乱。
这样一来,被人盯上的机会就少了很多。
最后想说:
韩信要不要自己当王这事儿,猛一看挺容易回答,但其实它说的是职场里的一个难题。
或许我们没法像张良那样精通人情往来,但最起码得吸取韩信的教训,别一条道走到黑。
工作时,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大家的利益,而要想得到这些利益,往往需要大家一起合作。要是像韩信那样,只想着自己,不顾及别人,最后往往落得个很惨的下场。
说说这本书的作者吧: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