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眼看就要到了,出席名单在做最后的确认,相关的讨论也越来越热,大家的情绪也跟着起起伏伏。这两天我把各种消息都翻了个遍,里面有官方明确说的,有媒体转述的,也有带着个人情绪的解读。先把能确定的部分摆出来:中方这边还在统筹礼宾安排,外交部的回应是“我们会适时发布消息”。这话听着普通,其实信息量不小——来了我们欢迎,不来也不勉强,秩序、节奏、该怎么说都不乱,这就是气度。有人爱把这话解读成“故意吊胃口”,我倒觉得这是礼宾系统应对复杂局面的稳当本事。
说到名单,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组国家。一组是美、英、法、德、日、韩、加、澳这些西方核心国家,外界大多觉得他们的最高领导人不会来,更多会派特使或者驻华使节来“到场”;另一组是印度,坊间有种说法是莫迪“来一半”,开会能来,观礼就不算了。东南亚那边气氛不一样,好几个国家的一把手据说会亲自来,俄罗斯高层的动向也一直被大家盯着。得说明一下,我只引公开说的,不替任何一方提前官宣。到底谁来谁不来,等礼宾最终清单出来,才算定数。
编辑
这就引出个更有意思的事儿:不同国家对同一个场合的“到场方式”,其实成了一张关系图谱。有人总爱把缺席说成“给下马威”,把出席说成“递投名状”。我不这么看。阅兵是国家象征集中展示的场合,谁派什么级别的人来,往往不是一个因素说了算的。日程排得满不满、国内有什么政治安排、跟盟友怎么协调、经济上联系紧不紧、舆论会怎么看,一层一层掂量下来,才定了谁坐哪个座位。你看到的是空椅子,我看到的是算过账后的姿态。
西方那八个国家的一把手不来,不少评论爱往严重了说,什么“怕被打脸”“早就商量好”。我得提醒一句,礼宾不是朋友圈,国家也不是网红。那些国家一边说“去风险”,一边又没法跟中国市场断开,嘴上得硬气,手上还得稳住。这么一来,元首不来、派代表来,既没断了制度性的沟通渠道,也能跟国内交代“立场”。你非要把这种复杂的权衡说成“酸葡萄心理”,听着是痛快,可准头差远了。真要较真,去看看他们各自政府的对华经贸数据、企业在华的布局、想换供应链得花多少成本,再对照一下这个月他们国内的事儿,就会发现那把椅子背后其实是“控制风险,保持接触”。
编辑
印度这边的态度更值得琢磨。外界说的“只开会不观礼”,我先不评价,等官方行程出来再说。单说逻辑,莫迪政府在对美和对华之间打“讨价还价的牌”,这是公开的策略。跟中国互动,能告诉美国:我不是没别的选择。但互动到什么程度,又得考虑国内舆论能不能接受。这就像走钢丝,一边是实际利益,一边是政治上的面子。有人把这阵子印巴空中摩擦扯进来,还说些具体的战果数字,想用“被打怕了”来解释一切。这种说法看着冲击力强,可我没见到权威、能互相印证的战报能撑住那些数字。战术上的真假要是经不起查,战略上的判断就容易跑偏。我更愿意从政治风险来看:现在这种情况下,莫迪团队肯定会尽量避免所有可能被国内舆论说成“对中国太客气”的场面,比如在大规模阅兵现场被特写拍下来,这不是胆小,是不想惹没必要的议论。
反过来看看东南亚,画风就不一样了。越是把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当成经济增长引擎的国家,越愿意在这种大场合露个面。铁路、公路、港口、电力,这些是真能改善实际条件的实在东西,不靠喊口号。领导人来,更多是对外放个清楚的信号:合作还在继续,该得的好处要拿到。这不是什么“押宝”,更像是把“经贸优先”的实在路子写进政绩里。而且他们的利益牵扯更复杂,安全上得平衡外面的力量,经济上又离不开区域大市场。来的级别越高,说明他们对这笔“综合好处”的期待越乐观。
俄罗斯会来,不少人把这当成“搞阵营”的符号。我在好多场合都说过,现在用“阵营”来解读亚洲政治,准会被现实打脸。就算有分歧,照样能做交易;就算安全上有摩擦,照样能谈防务热线。阅兵这种象征意义很强的场合,会被舆论放大,但别拿放大镜当望远镜用。把镜头拉远了看,其实是好几条线并行:一条是政治象征,一条是产业链分工,还有一条是安全对话的保底机制。谁在哪个方面更上心,这才是判断走向的关键。
再说说“我们会适时发布消息”这话。很多人觉得这是套话,其实在礼宾这事上,这话有三层意思。第一,信息是我们说了算,不会被外界的说法带着跑。第二,名单还在调整,既要照顾到对等,也得平衡好多边和双边的关系。第三,留着点余地,以防临时有变动。这种从容背后,是有章法的流程,是能把控复杂博弈的节奏。你会发现,这几年中方在重大外事活动上,信息发布的节奏越来越稳,先定大框架,再出细目,尽量不让舆论早早把焦点盯在“谁坐哪一排”上。这也是一种对话语权的争取。
编辑
有人问我怎么看“好多国家一把手不来”。我给个实在的标准:看沟通渠道通不通,别只看镜头里有没有人。元首不来,但峰会还开,部长还来,商务团还来,企业还互相拜访,这说明根本的关系没松动。还有个观察点,看接下来的互动密不密。阅兵就一会儿,政策是一整年的事。接下来在经贸谈判、产业合作、安全对话上有没有更深入的动作,这才关键。要是之后常规的互动没减少,空椅子就只是张照片;要是之后真的全面收缩,那才该当心。 这比盯着座位表靠谱多了。
也有人把这次各国出席级别的不一样说成是“区别对待”。这种说法容易让人跟着有情绪,但经不住事实查。邀请怎么发,回复怎么来,礼宾怎么排顺序,这些都有成熟的规矩。有的国家没声张,不一定是态度问题,可能是国内日程排不开,可能是跟盟友还没商量好,也可能是还没定好该怎么对外说。 没确凿证据就随便说“没收到邀请”,只会把本可以留给政策操作的空间,浪费在没用的议论里。
从军事技术角度看,外界最期待的是装备展示。很多人希望通过“新装备亮相”看出战略意图,这种期待能理解,但别把技术当成脱离实际任务的符号。阅兵展示的是体系和成熟度,不是秀单件“厉害武器”。 无人化、信息化、远程精确打击、综合防空,这些方向外界都在关注,真正该看的是:编队是不是更符合实战需求,网络化的节点能不能更清楚地展示出来,联合作战的要素是不是以整体链路的方式展示,而不是单个点炫技。这些细节比某个单一的参数更能说明能力建设到了哪一步。
在传播这事上,我得劝劝那些总爱把“缺席=敌意”“出席=友好”简单挂钩的朋友。外交是算实际账,不是演戏。谁来谁不来其实不难懂,难的是懂背后的账本。把这笔账拆开看,成本关乎国内政治,收益关乎经贸和安全;把时间拉长看,短期的姿态能变来变去,中长期的基本盘却不容易改。把阅兵当成“国际关系晴雨表”这话没错,但它更像一场压力测试,看的是各方能不能在象征和利益之间摆对位置。 摆对了,姿态和利益就合得来;摆错了,两者就拧巴。
我还想说说“情绪带动”这事。网络上总爱用“不留情面”的语气解释一切,可政策不看情绪。尤其是军事和外交,越关键的时候,越不是靠嗓门大赢主动。中方这次表现出的节奏,其实是在告诉外界:不追求一时的热度,追求长期的秩序稳定。你可以叫这“克制”,也可以叫“把得稳”。“适时发布消息”这四个字背后,是对内把大家的预期管到位,对外把节奏控好,也是对现场的风险提前想到。 这三件事做好了,阅兵当天的镜头才干净、有意义,不会被无关的事打断。
对读者关心的几个点,我把话说清楚边界。俄罗斯会不会有元首级的人来,等官宣;东南亚哪些国家的一把手会来,等各国总统府、总理府说;印度总理是不是“只开会不观礼”,等新德里发布消息;所谓有些国家“没收到邀请”,我目前没看到能经得起对质的材料。就算写时事评论,也该把“已确认的”“媒体报道的”“个人判断的”分开说清楚。 不然文章读着解气,读者却拿不到靠谱的信息,这对大家一起讨论事没好处。
回到开头的意思,这次阵容肯定够大,这没争议;好多国家一把手不来,镜头里可能看着冷清,但实际的沟通渠道未必冷清;中方那句“适时发布消息”里有门道,门道不在神秘,在把节奏控得好。看懂这层,就不会被一两张照片带着走。阅兵那天,世界会因为镜头热闹一阵;阅兵之后的日子,世界还会因为合作和竞争继续转。真正的较量不在台前的队伍排得怎么样,更多在后台的体系硬不硬。 谁把体系搭得更稳,谁把节奏握得更准,谁就能把这复杂世界里的杂音,变成自己战略里的顺耳声音。
这活动还没开始,名单还在变,舆论倒先热了一半。我建议大家把新闻放放,让它再飞一会儿。等礼宾清单出来了,再回头看看今天的各种猜测,就会发现,好多当时说得“激烈”的判断,最后都成了“也就那样”。我不反对有情绪,但更相信制度和事实。有军事实力做底子,有礼宾秩序做样子,有叙事节奏穿起来,才是一个国家在重大场合该有的完整样子。 看清这个样子,才好判断以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