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贸易这潭水,又被搅浑了。围绕着“对华加税”这事儿,各方博弈好不热闹,简直就是一出大戏。这股新风潮,源自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那个“多国协同加税”设想,一提出,全球都跟着抖了三抖。
前阵子,总统特朗普跟欧盟代表会晤时,就直接提议欧洲老铁们,对从中国进口的特定商品,尤其是那些跟俄罗斯能源交易沾边的,直接加征高达百分之百的额外关税。他嘴上说,这是为了给俄罗斯施加更大的经济压力,想把中俄能源贸易硬扯上国际制裁的统一战线。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美国以前单打独斗搞贸易施压,效果并不理想,这才急着拉帮结派。特朗普这招,简直就是“一石二鸟”的妙计。他不仅想卡住中国经济继续往前冲,更可能把欧盟的产业链往美国拽,两头通吃,赚个盆满钵满。
这套策略的延伸,最近在墨西哥身上就初见端倪。九月十号,墨西哥政府突然宣布,要对来自中国的汽车产品上调一半的税率。墨西哥官方解释说,这是为了保护自家汽车产业,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更像是墨西哥在给美国“递投名状”。
墨西哥这么做,无疑是希望能从美国那里换取其他贸易领域的宽松政策,这不就是美国在北美地区玩影响力策略的活生生例子吗?在此之前,美国官员就曾私下里给欧盟施压,要求他们也跟着对华加征关税,甚至不惜拿对欧盟汽车产品施加高额关税来威胁,想把这把火烧到欧洲大陆去。
欧洲:这账怎么算?
然而,美国想拉拢的这个“加税联盟”,在欧盟内部却碰了壁,吃了闭门羹。欧盟成员国对这种高额关税提议,那是分歧巨大,担忧普遍,觉得这可能让自家经济“吃不消”。这种担忧可不是空穴来风,是有实打实的经济账本撑腰的。
九月六号,一份泄露的欧盟内部评估报告,把话挑明了:对中国商品搞高额关税,可能导致欧盟内部通货膨胀飙升7.5%。报告里点名了,德国的汽车制造业可能要面临270亿欧元的巨大损失,而法国的航空供应链则可能直接“掉链子”。
这份报告的预测更吓人,如果真加税100%,欧盟将遭遇三重打击,包括德国汽车工厂停产,法国航空订单被抢,甚至中东欧的农产品出口都会受损。欧盟几个主要成员国领导人,都明确表示了反对。德国总理就强调,不能为了迎合美国,把欧洲自己的经济利益给牺牲了。
法国总统在内部会议上更是撂下狠话:任何支持加税的国家,都得自己承担企业因此遭受的损失。匈牙利总理呢,干脆在欧盟峰会上当场抗议,觉得制裁中国其实是损害欧洲自己,直接拍桌子走人,以示不满。斯洛伐克总理也说了,之前搞了18轮对俄罗斯的制裁,效果也就那样。
斯洛伐克总理更是直接点明,如果欧盟拿不出具体的电价和气候政策方案,斯洛伐克绝不会支持新一轮的制裁。欧盟的报告也强调,欧盟2024年对华出口额高达8560亿欧元,中国已经连续三年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了,所以“必须避免与中国的贸易脱钩”。
兄弟阋墙,各怀鬼胎
美国一边要求欧盟对华加税,一边却还对自己盟友的钢铝产品维持着50%的高关税。这种“双标”行为,简直是把盟友间那点信任感,一点点地磨没了。德国经济部长直接回怼美国,说双方“不再是互补伙伴,而是规则竞争者”,这可真是把美欧关系深层的矛盾,直接撕开了。
美欧之间,其实有着结构性的矛盾。美国奉行的是“美国优先”,而欧盟追求的却是“战略自主”。这种根本性的冲突,就注定了任何所谓的“联合行动”都充满变数,根本难以形成真正的统一战线。
无论是在芯片制造这样的高科技产业,还是汽车制造,乃至绿色能源领域,全球产业链,特别是欧洲和北美,对中国的生产能力、技术和配套服务,都存在着高度依赖。你对商品施加高额关税,只会显著增加成本和时间,尤其是对电动汽车这样复杂,需要全球协同的供应链来说,影响更是深远。
欧洲想在本土替代中国产品,可能需要好几年时间,而且消费者也未必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价格。广泛的贸易壁垒,还可能在欧盟内部引发就业减少和通货膨胀加剧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再加上欧洲政治格局中右翼势力的崛起,任何可能加剧经济焦虑的政策,都得小心翼翼地掂量。
更别提,中俄之间的能源贸易,早就建立了非美元结算机制,这让传统的金融制裁,根本就挠不到痒处。德国大众汽车40%的销量来自中国市场,空客每年卖给中国200多架客机,法国葡萄酒一年从中国赚取50亿欧元。这些数字,欧洲人心里门儿清,谁也骗不了谁。
中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面对潜在的贸易威胁,中国展现出的,是清晰的立场和从容的应对。九月十一号,中国官方就对墨西哥的加税行为表达了严正关切,并明确警告,不得因为外部压力损害第三方利益,这分明就是暗示要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了。商务部连着三次警示,然后直接亮底牌,这叫从容不迫,有理有节。
中国在战略布局上,也早就积极推进供应链多元化、产能海外布局以及结算通道的丰富化。中国官方还宣布了两项重磅措施:扩大中东和非洲的能源进口,以及加速推进RCEP自贸协定。这些举措都表明,中国的朋友圈广着呢,国际经济伙伴多元化,市场韧性足得很。
中国还策略性地暗示,可能会根据各国对华贸易政策,来调整进口汽车关税。对那些配合加税的国家,就征收高额关税;而对那些保持中立的国家,则降低关税。这招釜底抽薪,直接分化了潜在的加税联盟。面对潜在的贸易壁垒,中国企业也正侧重于本地化生产,以及技术和品牌升级,来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
关税作为一种宏观经济工具,虽然影响广泛,但也不是无解的死胡同。企业可以通过长期的投入和结构调整来适应,最终回报是构建一个更强大的抗压结构。
笔者以为
这所谓的“多国对华加税”倡议,在经济现实面前,简直就是步步受阻,它“纸老虎”的本质,正一点点地暴露出来。全球产业链对中国的高度依赖,以及高额关税对发起国自身经济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都使得这一倡议,根本就难以落地。未来的国际贸易关系,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最终将超越政治意图,引导各方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