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挤到村口了,才反应过来:三层半小院修的比奥运跳台还慢,这节奏到底谁急?
阳光滚烫,迈合村白天像个蒸笼,铁皮围着的那块地,机器轰隆轰隆吵个不停。施工队早上七点开工,干到十一点半就撤,空调房里的人都嫌慢,网友隔着屏幕代班监工,键盘敲得飞快,“人家隔壁封顶了,这边还在绑钢筋”。可村里人心里门儿清:从拿地皮开始,流程一步都没省。那是2021年全红婵把金牌挂脖子上那一刻,村里把120平宅基地批给她家,五年后才走完完整手续。今年五月拿到正式批文,机器这才敢进场,先把旧房推平,再把地基一点点往下挖到硬土,风吹日晒全接着,半米都不敢偷。
一楼的混凝土上周刚浇完,钢筋网密密麻麻像织毛衣,师傅蹲在模板上扎线,手指被扎破就撕张创可贴继续。晚上六点收工,全红婵他爸——大家熟脸的那个“全叔”——骑电动车一趟趟送西瓜送绿豆汤,工人说宁愿喝这个,比冰镇可乐还解渴。可架不住门口那一大排大巴啊。人多的时候十几辆同时进村,游客举着自拍杆就跟着抖音定位走,走到铁皮外头踮脚往里瞄。大爷大妈一边啃莲藕排骨汤冰棍,一边讨论:“这比超市抢特价屁股还挤。”
施工方小刘头都大了。以前微博发干货没人看,现在开个直播讲讲铝模板,五分钟飘进来几千人问“为啥不用木模”。小刘只好一遍遍复述:铝模板便宜倒不便宜,但强度高、拼接缝少、混凝土面层光滑,后期不抹灰直接刷漆,省得墙皮三年内脱皮鼓包。关键是能提前把水管电线塞进去,楼上楼下一起浇,一次性到位。可网友们不听解释,只刷弹幕“铝膜再贵也比金牌分量轻吧”,小刘哭笑不得。他又补一句:台风天停工三天,再加把劲,二楼铝模明后天就能封模,接下来差不多两周就能一层往上爬。
谣言也在同步疯长。最离谱的是“超占面积”,有人拍视频嚷嚷“二百多平板上钉钉”,其实航拍拿的是院子和过道一起量。官方图纸白纸黑字写着120平,院子不算宅基地,村里干部拿着公章给记者看:“村里奖励的地就这点,想要更多得另外去买去买去买。”
小刘不跟黑粉拉扯了,直接在小黑板写上17个自检节点,每个节点拍照放评论区:从地基承载力检测到屋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一关不过就停工整改。评论区里有人说像幼儿园小红花榜,倒也接地气。隔壁几家要起新房的业主看得眼红,跑来找小刘请教。小刘摊手:流程大家都一样,只是我们这个顺带附加奥运冠军光环。谁家敲墙都不让外人进,我们不但要让人进直播,还得防着有人偷偷翻铁皮。一天下来光劝退还送矿泉水,累到嗓子冒烟。
全叔倒看得开。他天天在门口剥甘蔗,有人想合影就合影,小孩想学跳水动作就原地摆个“水花消失术”,他说“孩子们开心就好”。至于房子工期,他说不急,“本来就想让爹妈住得舒服些,将来给她留个落地大窗练体能,总不能把运动员家修成豆腐渣”。
八月底的天气热到狗都不想出门,工地里头更闷。钢筋烫手,模板反光刺眼,工人们套上厚手套继续弯腰绑扎。中午十二点太阳顶头晒,铁皮像烤箱,小刘把温度计往外一丢,指针直接飙到四十。他干脆把上工时间提前到凌晨五点半,晚上收工推到七点,避免中暑。就这样,还有人跑到直播间喊“进度条卡了”。小刘只能鞠躬:兄弟,你行你上。
货从外面运进来也费劲。村子原本就两车道,旅游大巴一停,工程车就得排队。砂石料晚到一小时,搅拌机只能空转喝柴油。后来村里协调,给施工车发了张临时通行证,限定早六晚六通行,司机也自觉让道。就这还有人吐槽“特权”,村委会只好把公告贴村口:通行证一视同仁,谁家建房都能办。
别看网上键盘敲得哗哗的,真正掏钱的是全红婵家的积蓄外加一点商业代言尾款。小刘私下算过账:土建加装修全包,造价在当地算中高档,但每平米依旧控制在两千出头,没用到任何奢侈材料。外边传的“百万豪装”压根没影,连外墙干挂石材都没上,就是真石漆喷涂三遍完事。
时间拉到下周,如果天气给力,二层楼板混凝土一浇,整栋房的骨骼就站了起来。三层半的设计,屋顶一半露台一半瓦面,露台预留了起跳冷热身区,瓦面隔热层厚度增加五厘米,防台风扣件每平米比规范多加一个,刘先生把图纸挂在直播间,挨着标注,生怕有人说他偷工减料。
抖音同城页一刷,全是“全红婵家今天到几层”的小视频。有人拍到大巴司机干脆在车门口挂块小黑板,写着“打卡点前方一百米,车位先到先得”,俨然把平凡工地升级成旅游景点。小吃摊主升级生意:椰子冻从五块涨到八块,加个小红旗就敢叫卖“奥运冠军同款”。
网民喜闻乐见的三件事:进度PK、造价八卦、风水神评。有一个算命的拿着罗盘站在铁皮门口,直播给三万人讲解“宅基地坐北朝南利跳水”,结果被村干部请去喝茶。村干部回头就对记者苦笑:看热闹可以,别把封建迷信一起带进来。
小刘晚上躺在宿舍床上,手机还在播自己白天录的铝模干货。点赞五千,评论两百,“金属模板会不会吵到邻居”“三层半夏天热不热”……普通人盖个房都没人问,给冠军家盖就像全民答题竞赛。他想了想,干脆把明天灌浆时间贴在动态里,要围观欢迎,别带火种别爬塔吊。
凌晨五点,村口路灯比星星还亮。搅拌机轰隆隆启动,又是一天。工人们戴口罩绑钢筋,像打游戏攒经验条。全叔提溜着热豆浆到门口,顺手给早起的大叔大妈一人一杯,“看热闹可以,别堵路就行”。
天色一点点泛白,二楼楼板钢筋像棋盘格铺陈开,工人们脚底下每一步都有悬空感,却依旧稳稳当当。小刘回头看见太阳跳出地平线,补了一句:“今天按节点验收,合格下午三点开始浇混凝土,想看过程直播间见。”
有人发个弹幕:“这层楼板会不会太薄?”他直接拿卷尺抵在钢筋底量了量,“12厘米,规范要求10厘米起步,爱挑毛病您上尺子。”
镜头外,全红婵的爷爷遛弯路过,抬头看施工进度,一句话戳破所有人小心思: “慢点就慢点,只要质量稳,住着才踏实。”
话说到这儿,大伙儿都停了五秒钟。铁皮内的机器还在轰鸣,铁皮外的大巴又进了一辆。太阳越升越高,新的一天搬砖继续。至于到底什么时候封顶,小刘挠头耸肩:“反正合同写一年,早了业主也不给赏钱,急了我们就掉链子。”
说到底,一栋普通农村三层半小楼,这不就是给冠军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可围观的人愿意把它当成连续剧追着看,那就让它慢悠悠演下去。只是下次村口再堵大巴,会不会也有人来问:你自己的房子,出图审图报建每个环节都跟上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