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股市就像一锅刚烧开的粥,热气腾腾让人心头发烫。3700点站上了风口浪尖,各路资金蠢蠢欲动,李大霄一句“驿站论”搅动市场情绪。这一波行情到底是“顶”,还是牛市半途的休息站?谁在抬轿,又该怎么选票?
这轮A股冲到3700点,其实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先说数据:银行指数才7倍PE、红利指数7.8倍、央企指数9倍——和2021年、2015年那种高估值比起来,这水平简直就是白菜价。而债券市场更离谱: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1%,三十年期只剩下1.8%,五十年期也不过1.9%。这种低位不仅中国历史罕见,比日本还要低,全球横向看也是稀有动物。
为啥会这样?因为钱没地方去。理财产品收益缩水,房产调控收紧,“存款族”发现躺着吃利息越来越难。不少机构和个人都在琢磨新出路,大量储蓄正在酝酿转场。这时候,如果你还把核心资产当洪水猛兽,那可真得反思一下自己的投资逻辑了。
其实现在市场最大看点,是“三路资金抬轿”:外资空翻多(最近北向资金持续流入)、养老金和社保基金逐步进场,还有那些原本死守债券的人开始转身买股票。过去投资期限短,只能做一年,现在改革拉长到三五年,为长线钱铺平了道路,这才是真正的大变化。
不过话说回来,不是所有板块都值得闭眼买入。“非核心资产才可怕”,这个观点值得深挖。一些题材炒作、小盘投机品种,看似涨得欢,其实风险暗藏。如果跟风追高,很容易被套牢在山顶。所以面对3700点,不要头脑发热,更不能盲目追涨杀跌,要学会分辨哪些是真金白银的优质公司。
【信息增量拓展】
再补充一个产业链细节:今年以来,高分红蓝筹受到保险、公募等机构青睐,比如电力、公用事业、部分消费龙头已成为配置主力。此外,从沪深交易所最新公告来看,截至6月17日,本周新增上市公司中60%属于央企背景,而这些企业普遍具备稳定现金流与较强抗周期能力。在港股方面,今年前5个月南下资金净流入超1500亿港元,其中70%集中于金融与能源板块,对A股形成示范效应。从海外经验看,日本1999-2003年的慢牛阶段,也是养老金+外资联手推动价值蓝筹走强,并非题材小票领跑。所以现在A股结构性机会明显倾向于“大而美”的标的,而不是边缘化的小盘概念。
【政策解读专栏】
| 改革条文 | 旧规(2022年前) | 新规(2024-2025) |
| :--------: | :-------------: | :---------------: |
| 投资期限 | 仅限一年 | 可延至三至五年 |
| 长线资金准入障碍 | 严格限制 | 放宽并鼓励长期持有|
| 社保/养老金参与度 | 极低 | 持续提升 |
券商观点对比:
- 中信证券认为,下半年随着长线增量持续释放,大盘将维持稳步上行;
- 国泰君安则提示结构性分化加剧,小票风险需警惕;
- 海通证券强调政策托底效应明显,但短期波动不可忽视。
【认知误区剖析】
很多人以为只要通胀来了资源类股票就一定受益,其实这是个大坑!现实里资源板块受制于国际价格传导机制,有时国内需求萎缩反而拖累业绩。因此别迷信所谓“通胀必涨”,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是现金流稳定、高分红的大型企业,而不是炒作概念的小票或边缘行业。
【操作建议清单】
1. 配置重心放在银行、电力、消费等高分红、大市值蓝筹;结合沪深两地最新公告筛选具备央企背景且业绩稳健的标的。
2. 建议仓位控制不超过七成,在每次冲关后适度减仓防止回撤,同时预留部分弹药等待调整时补仓优质品种。
3. 利用定投策略拉长投资周期,每月定额投入ETF或龙头基金,通过时间复利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