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段高架桥和地铁15号线的故事,怎么看都有点像一对注定错过的伴侣。
一个早早修好,风风火火地迎接车流;另一个却还在规划的纸上左转右转,连开工日期都没个准信儿。
网友们炸了,“济南黄河大桥上跑车下跑高铁,咱青岛咋就不能学学?”
一时间,这事成了茶余饭后的热议点,仿佛所有人都成了城市规划专家。
“高架桥不预留地铁接口?为啥?!”
市民的质疑声堪比海风中的呐喊。
青岛市交通运输局的回答很“技术流”:距离太远,线路不重合,建设时序也对不上。
这理由听着没毛病,但总让人觉得像是把问题踢到了规划的球场上。
你说不重合吧,可二期地铁走向还没定呢;你说时序不对,那高架桥早修好,地铁却还没影,这锅到底谁背?
其实,这段高架桥从一开始就注定孤单。
2021年动工,2023年完工,大沽河上横着它,车来车往,却没人为它和地铁的错过买单。
对比济南黄河大桥的“一桥两用”,网友的愤懑瞬间加倍,“同样是桥,差距咋就这么大!”
尤其是15号线这样的“机场线”,全线贯穿崂山、李沧、城阳,直通胶东国际机场,未来的交通命脉竟然没能和高架桥同步,这遗憾,怎么想都让人心塞。
但话说回来,青岛的情况确实复杂。
15号线二期到现在还在“前期研究”,就像考试前的复习提纲,临到头了,还改来改去。
规划部门倒是有自己的难处:审批难,资金紧,城市扩张快,哪一项都够让人焦头烂额。
可市民不管这些,大家只看结果——高架桥修完了,地铁却没跟上,这显然是个“没安排明白”的典型案例。
倒是那段大沽河特大桥,硬生生成了个尴尬的存在。
它是胶州的重要交通枢纽不假,可在网友眼里,它少了地铁的“加持”,怎么看都像个“半成品”。
甚至有人调侃,“这桥修得再好,也是个‘独行侠’。”
但规划部门也有话说,“线路不重合,没法预留。”
这话既像解释,也像推责。
你说没法预留,可地铁二期的最终方案还没定,真就一点可能性都没有?
其实,胶州段高架桥和地铁15号线的故事,也不全是埋怨和遗憾。
说到底,青岛的城市规划,确实存在协调不足的问题,但并不代表没有努力。
像15号线这样的“黄金线路”,一旦建成,不仅能提升交通效率,还能让整个城市的经济和机场枢纽功能迈上新台阶。
只是,这“建成”的时间表,谁也不敢打包票。
现实就是这么操蛋又无奈。
高架桥孤零零跨过大沽河,车流滚滚而过,却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而地铁15号线二期的规划,像个迟到的约会对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赶到。
也许等到它真正开通的那一天,大家会发现,这场“错过”不过是青岛交通发展中的一个小插曲。
但在此之前,市民的不满和质疑,还会像海风一样持续吹下去。
这事儿怎么看都透着点荒诞。
明明是为了方便出行,却偏偏弄得不明不白。
高架和地铁没同步建设,是规划的问题,还是无奈的现实?
这个问题,可能需要青岛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用行动来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