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鲜战争打响,大批志愿军战士渡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前线。经过三年激烈战斗,志愿军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败,赢得了辉煌胜利。
不过在这场战争打响前,其实有不少人都觉得打这一仗没必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被看作志愿军总司令头号人选、有"战神"之称的林彪。
林彪因为反对抗美援朝挨了周总理批评,最后他原本的总司令位置被彭德怀顶上了。这事儿让林彪在党内好长一段时间都被议论,直到后来毛主席一句话说清了林彪当年为啥反对出兵朝鲜。
林彪当时为啥反对志愿军入朝参战呢?
1950年8月5号,东北边防军负责人邓华大老远赶到北京。他这次来,是要跟毛主席说件特别要紧的事儿。
之前打进朝鲜战场的美军,眼下在三八线边上动作不断,看着像是有要跨过边界的架势。
听到这事后,毛主席脸色一下沉了下来。美国人这么干,明摆着是在给咱们国家安全找麻烦。
早在六月底,美军没跟任何一方打招呼,就直接派兵去了朝鲜,这对咱们中国来说可不是什么好迹象。
朝鲜和咱们国家的土地是直接挨着的,要是朝鲜让美国插手后出了岔子,那咱们肯定也会直接被美国人的枪口对准。
毛主席当然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可就在他打算组织反击的时候,美国海军又直接开进了台湾海峡。
这么一来,解放军原本能抓住机会登岛解放台湾的可能就被打消了。
那会儿新中国刚成立,还不到一年。国内各方面都还没从长时间的战争里缓过劲来,经济产出和美国比起来,差了整整几十倍呢。
军事装备这块,咱们和美国的差距可不小。美国作为二战最大的赢家,手上有一支机械化程度很高的装甲部队,海陆空各类装备的配置水平,和咱们也不在一个档次。就说火炮数量,人家一个军级单位就能配上1500门,同一时候,咱们一个军的标准火炮数量才36门。更别说人家手里还有全球最厉害的大杀器——核武器。
再说了,除了这些硬件上的短板,那会儿中国自己还有不少麻烦事儿没解决。刚从战火里缓过来,老百姓日子过得连吃饱穿暖都费劲。另外,西藏的问题也一直让中央犯愁,更别说东南沿海那边,对岸的国民党军队还在虎视眈眈盯着呢。
现在这种内部有麻烦、外部有压力的情况下,眼跟前还有美国军队挡着,中国的处境实在是特别难。
这时候邓华给出的消息,给本就艰难的局面又添了几分压力。
可邓华怎么也没料到,毛主席就像提前拿定了主意似的,语气特别坚决地跟他说:“咱们得做好和美国打场硬仗的准备!这是咱们绕不开的一关。”
毛主席说这话的时候,表情看着挺平静,可边上的秘书胡乔木心里明白,就算是他,下这个决定也没那么容易。
可能别人没看出来,可他在毛主席身边待了这么些年,心里能没数吗?打从跟着毛主席起,这已经是他第二回见毛主席卡在这种两难的处境里了。
打这之前,胡乔木就只在跟国民党彻底翻脸那会儿,见过毛主席脸上有过那种拿不定主意的难受表情。
胡乔木是毛主席的秘书,对国家当时的状况了解得很透,他心里当然清楚,那会儿中国的情况可不算好。
可要是就这么不管美国在朝鲜一直往北边打,被打垮的朝鲜军队只能往中朝边境那一带撤,到时候美国带着的联合国军很可能会趁机大规模打进咱们东北。
这样的结局,对刚成立没多久的新中国来说,就更让人没法接受了。
毛主席心里反复挣扎了好一阵,最后还是初步拿定主意,要和美国人在朝鲜战场上正面较量。
9月15号,美军在仁川登陆后,一路势头很猛往北边推进,朝鲜军队根本没能拦住。
这时候,咱们国家东北方向的领空,隔三岔五就会出现美国派来的侦察机。
10月1号那天,由麦克?阿瑟当总司令的联合国军总算跨过了三八线。
情况很紧急,这事儿过去三天后,中央最终针对抗美援朝的事开了关键的中央政治局会议。
周总理、彭德怀这些领导都表态支持毛主席定的决策,大家一致同意出兵朝鲜,保卫国家主权。
可就在这事儿差不多要定下来的时候,林彪却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说:“这出兵的决定太冒风险了,这仗根本打不赢。咱们以前打国民党还行,可美国人手里有原子弹啊!”
随后,还有不少人跟着支持了林彪反对的那个提案。
周总理收到林彪的反对方案后,马上皱起眉头,严肃地说:“你们得听清楚,现在不是咱们愿不愿意打的事儿,是必须得打——敌人根本不会让步,咱们必须有打赢的信心!”
可林彪却不认同,他说:“这仗要是咱们有十足把握能赢,那倒也罢了;可要是输了,那麻烦可就大了。我看咱们还是先别行动,把边防守稳当,省得给自己招祸事。”
边上的彭德怀听见林彪说这么没信心的话,也坐不住了,马上就说:“就算这仗打败了,大不了美国直接打过来,咱们晚解放几年罢了,可要是咱们不管,那往后打仗的主动权可就全在美国人手里了!”
可毛主席自己倒没因为林彪说要退缩的话太动气,只是语气坚定地回应:“他们有原子弹,咱有手榴弹,他们用他们的原子弹,咱就用咱的手榴弹。我觉着,最后肯定是我们赢,美国那就是个纸老虎。”
话刚说完,他又扭头跟林彪逗趣:“心里头揣着这种想法,还咋上战场打仗呀!”
说实在的,在毛主席这儿,林彪有这种反应也不是不能理解。
其实林彪身子骨一直不咋硬朗,早在抗战那会儿,他的脊椎和肺都受过挺重的伤,神经也伤得不轻,后来就落下不少老毛病。
后来打解放战争时,被大家称作“战神”的林彪虽然立了不少大功劳,但长期打仗条件太苦,老伤又犯了,变得特别怕水、怕光、怕风。再看朝鲜战场,自然条件差得不行,他这身体状况,肯定没法去前线打仗了。
不过这可不是林彪反对出兵朝鲜的全部原因,后来毛主席用一句话点出了林彪不愿带兵入朝的另一个原因:“除了身体实在扛不住、担不起这重担,林彪胆子和信心都有点不够,心里头对这场仗可能打输有点发怵。”
这事儿的原因,从林彪当时反对时说的那些话里就能看出来。
既然林彪没法上前线,毛主席原本打算让他担任的总司令位置就空出来了。其实最开始,毛主席是想把这个职务交给打仗特别厉害的粟裕的。
不过,粟裕最近刚好得了场重病,要挑起总司令这个关键职位的担子,确实有点力不从心。
大家仔细商量了一番,最后决定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一直主张出兵的军委副主席彭德怀。
彭德怀听说这事儿后,一点没犯怵,反而对眼前这场快打响的仗透着满当当的信心。毛主席瞅见他眼里那股子亮劲儿,心里头一下子就踏实了——这场难打的仗,看来能成。
10月18号,毛主席为了这场马上要打的仗又开了次会。会上,他讲了自己对这场战斗的具体安排,分析了当前的战争形势,还做了最后的战前动员。
敌人已经把平壤围了个严实,看样子要不了多久就得打到鸭绿江边。不管风险多大、困难多狠,咱们定好的计划说啥也不能改,现在这情况急得不能再拖了!另外,咱们心里必须得有准能赢的那股子劲儿!
毛主席扬起攥紧的拳头,大声喊:“打他一拳冲开,省得挨上百拳!”
10月19号,彭德怀带着大部队,志愿军们声势浩大地出发去了朝鲜战场。
这场仗打完,他们的名气准得传遍整个天下。
志愿军刚到朝鲜战场那阵子,从10月25号到12月6号这短短几十天里,彭德怀带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既没有空军帮忙掩护,后勤补给也特别跟不上,武器装备还比对手差一大截,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连着打赢了两场大规模战役。
麦克·阿瑟带着的联合国部队,在这两回吃了败仗后,只能退到三八线南边的区域。
前两次战役那会儿,后勤保障实在难上加难。朝鲜战场上零下三十度左右的严寒里,好多战士还穿着单薄的棉衣和草鞋,这么差的生存环境让志愿军打胜仗时多添了不少伤亡。美国人也觉得理所当然,第二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肯定得歇上老长时间不进攻,好保证后勤补给能跟上。
可谁都没料到,第二次战役刚结束二十天,志愿军就紧接着打响了第三场战役。
麦克·阿瑟打急眼了,甚至跟美国政府提出要用原子弹这种疯狂主意。虽说美国总统杜鲁门没同意他这个要求,但为了吓唬中国,还是在国际上放话美国可能会考虑用原子弹,想借此逼中国停战,撤出朝鲜战场。
但毛主席可没被吓唬住,他觉得美国人肯定不敢用原子弹。
实际情况确实这样,面对志愿军一波接一波的进攻,美国不少将领都觉察出不对劲,心里开始打退堂鼓。就连美军统帅麦克·阿瑟也因吃了败仗失了方寸,被美国政府直接强制召回,由李奇微接替了他的职位。
中国打了五场特别难啃的仗后,终于赢下了这场正义的自卫反击战。美国这边连着吃了好几次败仗,实在没辙了只能让步,最后双方签了停战协定。
这一仗赢下来可不容易,让咱们在国际上得了不少好评。要知道,这可是个刚成立没多久的新国家,对面是气势汹汹打过来的联合国军队,能打赢这样的仗,简直能算个奇迹。
尽管这场战争让咱们国家吃了不少苦头,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还在这一仗里牺牲了,但中国人民和毛主席从没觉得打这一仗是错的。
因为这么做,带来的是国际上的和平局面和国家的长久安定,更是给后辈们留下了永远的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