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王健林深陷债务危机,他的坚持和底线能否改变舆论的刻板印象?

发布日期:2025-10-09 19:14 点击次数:193

9月28日,大连万达集团被法院强制执行4.2亿元,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的消息一经曝光,迅速点燃了网络。评论区也是热闹得像菜市场——有人唏嘘感慨“往日首富终成凡人”,也有人酸唧唧地质问“高光时刻享尽红利,如今登不上车了吧?”

这场舆论杂音中,少有人注意到,这已经不是王健林第一次为企业困境低头了。过去六年里,他卖掉了可谓天量的资产——超过6000亿元——而这一切,仅仅是希望换来现金流,扛住债务雪崩。他不是没有选择绕开问题,但他没有。一切看起来像是对昔日“大象起舞”扩张路径的急刹车,又像是一个企业家对过去决策错误的沉重埋单。

从2017年起,万达逐渐开始剥离“家底”——酒店、文旅项目、总部大楼,甚至曾经象征着辉煌时刻的“私人飞机”。这些资产在外界看来,是“断臂求生”的戏码,也有人直指“清盘跑路”。但我们换个视角看,王健林的操作更像是“能卖的赶紧卖,先还了再说”。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过程中,万达没有出现花式“赖账”的奇观。员工工资一分不少、五险一金照常缴纳,甚至在一些地方,不少万达广场依旧灯火辉煌,像是丝毫未曾受到外界影响。他确实在努力地整改,努力到让人既佩服,又有点心疼。

只不过,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当我们热爱那些“快速爆红”“逆袭翻盘”的故事时,往往对“挣扎但未必翻身”的坚持视而不见。也许,王健林就卡在了这个令人尴尬的位置:错误他确实犯了,转型确实晚了,但他用后续行动试图补救,甚至是以极其繁琐、低调的姿态承担错误的企业家,却并不讨社会喜欢。

很难想象,曾经的万达和今日的“还债队长”之间有着怎样落差。然而,王健林并没有试图靠流量翻身。你看不到什么卖惨综艺上的他背影,也听不到他对着镜头喊那些蹩脚的“时代不公论”。他只是埋头处理债务,默默运营商场,延续着像上一代企业家那样一板一眼的“认真”。

平心而论,他扩张太快、杠杆猛用,最终踩了房地产泡沫的台阶,这些批评都逃不过“是事实”。但我们是否也可以承认,他后续选择承担而不是逃避的做法,撑起了企业信用的最后一块阵地?同为地产大佬,某些人早已跑得无影无踪,只留一堆楼盘问题在烂尾,另一边的万达虽然在风头上摇摇欲坠,但它广场楼前依旧有热闹的市集,这些终究还是有人在扛着。

当然,这不是替王健林“喊冤”,债要还清、责要担明,没什么可含糊的。但不得不说,这份即便跌至谷底仍守住底线的态度,反倒成了一种令人尊重的稀缺资源。毕竟在这个流量经济里,什么都能被标签化,质疑信用、落井下石似乎永远更轻松。

再看看周围,我们猜测王健林是不是“太顽固”,却忽略了这种顽固正是在商业规则里的明灯。如果换作你我,是不是也需要这种对自己曾经承诺的坚持?努力过后的失败,可以不被赞美,但是不是也不该再被全盘否定?

身为旁观者,其实与其嘻嘻哈哈等观“大瓜”,不如安静看完这场王健林故事,这里面的教训和坚持,可能远比某些快餐式的成功学更令人反思。

最后发个小小的灵魂拷问:您们身边有没有那种人,虽然没有取得耀眼的成绩,但却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努力?这些人,难道就不值得被看见?

88彩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电话:
邮箱:
地址:
88彩

Powered by 88彩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