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 年,湖南长沙的校场上,曾国藩看着眼前这群穿着粗布衣裳、拿着锄头扁担的乡勇,眉头紧锁。
几天前,他刚接到咸丰帝的圣旨,让他在家乡湖南办团练,抵御太平天国的进攻。
可眼前的景象,让他心里没底 —— 这些乡勇大多是农民,没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有的甚至连刀都握不稳,怎么能和太平天国的精锐抗衡?
“大人,要不我们还是从绿营调些老兵来吧?” 身边的副将小声建议。
曾国藩摇了摇头:“绿营?你看看那些绿营兵,平时喝酒赌博,打仗的时候跑得比谁都快,指望他们,还不如指望这些乡勇!”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群看似不起眼的乡勇,在曾国藩的手里,会被打造成一支让太平天国闻风丧胆的铁血劲旅 —— 湘军。
从松散的团练,到取代绿营成为清军主力,湘军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晚清的军事格局,更成为传统文化在乱世中 “绝地反击” 的象征。
一、绿营腐朽:太平天国逼近,清朝军事体系的 “致命漏洞”
曾国藩创办湘军,并非偶然,而是被逼出来的 “无奈之举”。
1851 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起义军一路北上,势如破竹,1853 年就攻占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与清朝分庭抗礼。
可清朝的正规军 —— 绿营,却在太平天国面前不堪一击。
绿营是清朝的常备军,全盛时期有六十多万人,可到了晚清,早已腐朽不堪。士兵们大多是 “兵油子”,平时不训练,要么在军营里喝酒赌博,要么外出做买卖,把当兵当成 “副业”。
有一次,曾国藩在长沙巡查绿营军营,看到的景象让他哭笑不得:有的士兵躺在地上抽鸦片,有的士兵在军营里摆摊卖货,还有的士兵因为赌钱输了,正在打架斗殴。
“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仗?” 曾国藩在日记里写道,“绿营之弊,已深入骨髓,不彻底改革,必败无疑。”
果然,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绿营屡战屡败。1853 年,太平天国北伐军逼近北京,咸丰帝急得团团转,可绿营兵要么不敢出战,要么一战即溃。
此时的曾国藩,正因母亲去世,在家乡湖南守孝。咸丰帝知道曾国藩是个有能力的人,便下旨让他 “帮办湖南团练事务”,也就是在家乡招募乡勇,组建地方武装,抵御太平天国。
曾国藩接到圣旨后,心里很纠结:一方面,他是儒家士大夫,忠君报国是他的本分;另一方面,办团练风险很大,搞不好会丢了性命,还会得罪地方官员。
可看到太平天国势如破竹,绿营不堪一击,曾国藩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就算粉身碎骨,也要办好团练,保卫家乡,保卫大清!”
二、招募乡勇:曾国藩的 “选人标准”,不看武艺看 “品性”
曾国藩办团练,第一件事就是招募乡勇。可他的招募标准,却和别人不一样 —— 不看武艺高低,只看品性好坏。
他规定,乡勇必须是 “朴实健壮的农民”,优先招募那些家里有田、有妻室的人,坚决不要地痞流氓、游手好闲之徒。
“农民朴实,能吃苦,有牵挂,不会轻易逃跑;地痞流氓油滑得很,打仗的时候只会逃跑,还会骚扰百姓。” 曾国藩对招募官员说。
为了找到合适的乡勇,曾国藩还亲自下乡,挨家挨户地走访。他会和农民聊天,问他们家里有几口人、有几亩地,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判断他们是不是 “可靠之人”。
有一次,曾国藩在湖南湘乡县走访,遇到一个叫罗泽南的秀才。罗泽南虽然是读书人,却很有军事才能,还在家乡组织了一支小型团练,抵御过土匪的进攻。
曾国藩和罗泽南聊了很久,发现他不仅有学识,还很有责任感,对太平天国的 “拜上帝教” 深恶痛绝。
“罗先生,我看你是个难得的人才,不如来帮我办团练吧?” 曾国藩诚恳地邀请。
罗泽南早就听说过曾国藩的名声,当即答应:“大人若不嫌弃,泽南愿效犬马之劳!”
后来,罗泽南成了湘军的重要将领,率领湘军打了很多胜仗,被誉为 “湘军儒将第一人”。
除了招募乡勇,曾国藩还很重视将领的选拔。他选拔将领,有三个标准:“忠义血性、经世致用、廉洁朴实”。也就是说,将领不仅要忠诚,还要有真才实学,不能贪污受贿。
在曾国藩的感召下,很多湖南的读书人、乡绅都来投奔他,比如胡林翼、彭玉麟、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等。这些人大多是儒家士大夫,有学识,有责任感,后来都成了湘军的核心将领。
三、儒家治军:用 “忠义” 凝聚人心,湘军的 “精神密码”
招募到乡勇和将领后,曾国藩面临一个更大的难题:如何把这群松散的乡勇,打造成一支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军队?
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 用儒家思想治军。
曾国藩认为,绿营之所以腐朽,就是因为士兵没有 “忠义之心”,不知道为谁而战。而湘军要想强大,必须让士兵明白 “忠君报国”“保卫家乡” 的道理,让他们为了 “忠义” 而战。
每天早上,湘军的军营里都会举行 “早课”:士兵们先向孔子的牌位鞠躬,然后由将领讲解《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教育士兵要 “忠孝节义”。
曾国藩还亲自给士兵们讲课,他不讲复杂的军事理论,只讲通俗易懂的道理:“你们都是湖南人,太平天国打到我们家乡,烧杀抢掠,你们的父母、妻子、孩子都要遭殃。我们当兵,就是为了保卫家乡,保护亲人,这就是‘忠’;你们好好打仗,立下战功,朝廷会给你们赏赐,让你们的家人过上好日子,这就是‘孝’。”
这些话虽然简单,却说到了士兵们的心坎里。很多士兵都是农民,最在乎的就是家乡和亲人,曾国藩的话,让他们找到了打仗的 “理由”。
除了思想教育,曾国藩还很重视军队的纪律。他制定了严格的军规,规定士兵不能抢劫百姓、不能强奸妇女、不能虐待俘虏,违者严惩不贷。
有一次,一个湘军士兵因为抢劫百姓的鸡,被曾国藩知道了。曾国藩当即下令,把这个士兵拉到校场上,当众斩首。
“我们是保卫家乡的军队,不是欺负百姓的土匪!谁要是违反军纪,不管是谁,都要杀头!” 曾国藩的话,让所有士兵都吓得不敢出声。
严格的纪律,加上儒家思想的熏陶,让湘军的风气焕然一新。士兵们不仅战斗力强,还很受百姓欢迎 —— 他们不抢劫、不扰民,走到哪里,都会帮百姓干活,百姓们都愿意给湘军送粮食、送情报。
四、实战蜕变:湘潭之战定军心,湘军从 “团练” 变 “主力”
湘军真正成名,是在 1854 年的湘潭之战。
1854 年,太平天国西征军进攻湖南,攻占了岳州、湘潭等地,逼近长沙。曾国藩率领刚刚组建的湘军,分水陆两路迎敌。
可刚开始,湘军打得并不顺利。曾国藩亲自率领的水军,在靖港遭到太平军的伏击,损失惨重,曾国藩又羞又怒,差点跳河自杀,幸好被身边的将领拉住。
就在曾国藩陷入绝望的时候,罗泽南率领的湘军陆军,在湘潭取得了大胜。
罗泽南率领三千湘军,与太平天国的两万西征军在湘潭展开激战。湘军士兵虽然人少,却个个奋勇杀敌,因为他们知道,湘潭是湖南的重要城镇,一旦失守,长沙就危险了,他们的家乡也会遭殃。
战斗中,罗泽南身先士卒,拿着大刀冲在最前面,湘军士兵见将领如此勇敢,也纷纷跟着冲锋。太平军没想到湘军这么能打,渐渐招架不住,最终大败而逃。
湘潭之战,湘军以少胜多,歼灭太平军一万多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这是湘军组建以来,第一次取得大规模胜利,也是清朝军队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
消息传到北京,咸丰帝大喜过望,下旨嘉奖曾国藩:“曾国藩以乡勇之师,屡建奇功,实属难得!着赏加二品顶戴,署理湖北巡抚。”
湘潭之战后,湘军的名声传遍了全国。原来看不起湘军的绿营将领,也不得不对湘军刮目相看。曾国藩趁机扩大湘军规模,从原来的几千人,发展到几万人。
此后,湘军又参与了很多关键战役,比如安庆之战。1860 年,曾国藩率领湘军围攻安庆,安庆是太平天国的重要据点,洪秀全派了大量援军前来解围。
湘军与太平军在安庆外围展开了长达一年的激战,湘军士兵凭借顽强的意志,最终攻破了安庆。安庆之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太平天国的势力,为后来湘军攻占天京奠定了基础。
随着战功越来越多,湘军也从原来的 “团练”,正式转变为清朝的 “正规军”,取代绿营,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
五、湘军的影响:晚清军事体系的 “变革者”,传统文化的 “守护者”
湘军的崛起,对晚清的影响深远。
从军事上看,湘军改变了晚清的军事体系。原来的绿营是 “国家常备军”,士兵由朝廷招募,将领由朝廷任命,士兵和将领之间没有固定的隶属关系。而湘军则是 “私人武装”,士兵由将领招募,将领由曾国藩选拔,士兵只认将领,不认朝廷。
这种 “兵为将有” 的模式,虽然在短期内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却也为后来的 “军阀割据” 埋下了隐患。比如,后来的袁世凯、段祺瑞等北洋军阀,都是沿用了湘军的模式,组建了自己的私人军队。
从文化上看,湘军是传统文化在乱世中的 “守护者”。
太平天国信奉 “拜上帝教”,反对儒家文化,到处烧毁孔庙、书院,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而湘军则以 “保卫儒家文化” 为己任,士兵大多是儒家思想的信徒,将领大多是儒家士大夫。
湘军的胜利,不仅镇压了太平天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传统文化。后来,曾国藩还组织学者整理儒家经典,创办书院,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不过,湘军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湘军的将领大多是湖南人,士兵也大多是湖南人,带有很强的 “地域色彩”,容易产生 “排外” 情绪。而且,随着湘军规模的扩大,一些将领也开始贪污受贿,军队的风气也不如以前。
1864 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占天京,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曾国藩为了避免朝廷的猜忌,主动裁撤了大部分湘军。
可湘军的影响,却一直延续到了晚清。后来的淮军(李鸿章组建)、楚军(左宗棠组建),都是在湘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曾国藩创办湘军的故事,也成了晚清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他用儒家思想治军,把一群乡勇打造成铁血劲旅,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晚清的历史。
那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曾国藩和湘军的将领们,又有着怎样的结局?湘军裁撤后,那些退役的士兵,又回到了怎样的生活?这些问题,或许需要我们在更广阔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