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南云忠一,第一反应就是:这人是不是“抗日名将”?毕竟他一手葬送了日本在太平洋的四艘航母,间接让美国翻身。但如果我们把历史放回到当时的背景里,再去看这个人,事情好像并不是那么简单。
第三次空袭的“怂”
1941年12月7日,六艘日军航母浩浩荡荡驶向夏威夷,海面战舰掀起层层波澜。舰队指挥官南云忠一坐镇其中,神色冷峻,一场危机正悄然逼近。前两波空袭成效斐然,战绩堪称惊艳。美军4艘战列舰被炸沉或重创,188架飞机被击毁,超3000人殒命,此番战果着实令人惊叹。当时舰队里不少军官嚷嚷着要再来一轮,把油库、维修厂、船坞都干掉。
可南云却选择了“踩刹车”。原因是:
油库并没那么脆弱。那些大油罐埋得深,还建了防火堤,不是说一颗炸弹就能“连环爆炸”的。
飞机不够用了。前两波打下来,弹药和油料都要重新装填。要是再折腾,天都黑了,夜间回收舰载机的风险极大。
美军航母失踪。当时情报说珍珠港里没有航母,南云心里打鼓:要是这玩意儿突然冒出来,他这几艘航母就是活靶子。
所以他果断叫停。结果呢?这一犹豫,确实让美军保住了油库和造船厂,为后续反攻留下命脉。也难怪山本五十六气得大骂:“南云是小贼,偷鸡得手却吓破胆!”
但话说回来,如果换你坐在旗舰上,面对一个看不见的对手,你敢赌上六艘航母的命吗?
四艘航母的葬礼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爆发。南云麾下的第一机动舰队荣膺日军主力之位。其肩负的目标明确而决绝:一是对中途岛展开猛烈轰炸,二是全力歼灭美军航母,妄图在海战中一举奠定胜局。遗憾的是,美军早已成功破解日本电报。他们在岛屿东北两百海里处精心设伏,“企业号”“大黄蜂号”与“约克城号”严阵以待,只待给予日军致命一击。
南云当时的处境其实很尴尬:
第一批108架轰炸机出击,却没能完全摧毁中途岛。
他只好让第二批飞机把鱼雷换成炸弹,准备再轰一次岛。
就在这时,侦察机传来消息:海上发现美军舰队,但不确定有没有航母。
这是关键节点。副司令山口多闻建言:莫再顾及第一批飞机,当机立断,直接出击美军舰队。可南云觉得太冒险,坚持先回收已出动的飞机。时光缓缓流逝,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美军鱼雷机舍命牵制,苦苦支撑。终于,在10点22分,为俯冲轰炸机创造出了稍纵即逝的战机。5分钟之内,赤城、加贺、苍龙三艘航母接连爆炸。
剩下的“飞龙”虽拼死拉走“约克城”,也终究难逃葬身海底。日本海军从此一蹶不振。
那么问题来了:南云到底是“笨”还是“被动”?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
山本五十六的计划太分散。六路兵马,看似声势浩大,实际上主力只有南云的四艘航母。
情报完全被破译。美军知道日军啥时候来,啥方向来,日本人却在黑暗里摸索。
时间死结。南云要在炸岛、炸舰队、回收飞机之间做选择,不管怎么选都是陷阱。
换句话说,他不是没脑子,而是陷在了必输的局里。
资源焦虑
很多人骂他保守,但换个角度想:日本的国力能扛几次冒险?美国造航母的速度像下饺子,飞行员更是训练一批又一批。可日本呢?一艘航母没了就难补,一批飞行员死了就再也回不来。南云自己心里很清楚——一旦输掉,就是国运断崖式下滑。
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总是犹豫。比如1942年圣克鲁斯海战,他其实打得不差,干掉了美军“大黄蜂”,还重创了“企业”。可等到关键时刻,他还是没追击,因为怕再多折损飞机。最后呢?他反而被调回国内,逐渐失去了舞台。
南云并非天赋异禀的指挥官,其行事欠缺果断,亦乏冒险精神。此等特质,于指挥官而言,无疑是难以弥补的硬伤,极大地限制了他的军事才能施展。但他也不是“无能之辈”。他更像是那个被时代裹挟的棋子:
他反对过对美开战,却没法阻止军部的疯狂。
他明白国力差距,却只能死命稳住手里仅有的筹码。
他曾打出过漂亮仗,但每一步都消耗着日本无法补充的本钱。
所以,骂他“蠢才”固然容易,但要是放上任何一个日本海军将领,结局恐怕也差不多。真正的问题,不在南云个人,而在日本整个战略误判——他们以为可以速胜,却低估了美国这个工业巨兽。
南云忠一的故事,其实像极了很多现实中的职场困境。倘若明知项目方向有误,即便于底层奋力拼搏,也不过是在错误的棋局中苦苦支撑。努力固然重要,但方向若错,一切付出皆可能付诸东流。最后失败,锅却甩到你头上。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残酷:个人能力的上限,往往抵不过时代的浪潮。
参考资料:
《日本联合舰队的兴亡》,学研出版社,2005。
塞缪尔·艾略特·莫里森,《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海军作战史》,利特尔布朗公司,1955年。
戈登·w·普兰奇,《中途岛的奇迹》,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