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刚刚夺得世乒赛卫冕冠军,且世界排名一直稳坐老大的选手,为啥会老实说“这半年来状态和感觉都不咋地”?
为啥她在众人眼皮底下逆转赢了,结果却趴地上哭成那样?
《人民日报》转发的一条消息,竟然无意间揭露了孙颖莎背后那些镜头从来没完全呈现过的故事。
人民日报发文,撕开“光环滤镜”
9月18日,《人民日报》转发了一条带话题#孙颖莎说每一场比赛都去全力以赴#的消息,顿时在体育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平时提到孙颖莎,人们老喜欢给她挂一堆“光环”:世界第一、世乒赛金满贯、“小魔王”什么的……
怎么看都觉得她应该一帆风顺,碰上难题也能轻松搞定。
但在《乒乓世界》的采访里,孙颖莎却特别坦诚地“拆了自己的滤镜”:
“从巴黎奥运会结束到现在,这半年多时间里,我的状态和感觉其实一直不算太理想。”
这句话一说出来,立马击中了不少人心坎,毕竟连世界级的高手都难免有状态不在线的时候呢。
能打进顶尖赛场,靠的可不是“天赋异禀”,而是“拼命三郎”的汗水。
状态不好就慢慢调整,碰见困难就继续努力。
不瞒着自己的软弱,也没丢掉对比赛的用心。
知道孙颖莎的粉丝都清楚,她的重大赛事里,既有让人握紧拳头的精彩瞬间,也有让人心头紧缩的低潮时刻。
最能展现她成长足迹的,非巴黎奥运会女单决赛和多哈世乒赛女单决赛这两场“生死较量”莫属。
从奥运失金到世乒逆转
咱们先聊聊巴黎奥运会的那场决赛。
当时孙颖莎稳居世界第一,迎战的正是她的队友陈梦。
许多球迷都盼着她能夺下这枚金牌,实现自己的大满贯梦想,那股热切的期望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
结果是以2比4告负,最终只能拿银牌。
赛后的孙颖莎看起来挺平静,只淡淡说了句:
“未来四年我会认真安排,力争再拿金牌。”
可鲜有人晓得,那天比赛一结束,她和主管教练邱贻可压根儿没回奥运村。
后来她在采访中第一次提起当时的心情:
脑袋一片混乱,心里憋得慌,我和邱指导就在外头聊聊,边走边逛。
更让人敬佩的是,不管心里多难受,第二天她还得马上投入女团比赛。
这股“不管多难都得撑过去”的迅速调整力,比金牌更能彰显她的职业素养和韧劲。
一年后,多哈世乒赛成了她心态彻底转变的试金石。
这回决赛,她又碰到了老对手王曼昱,比赛真是紧张得让人揪心。
第一局孙颖莎轻松赢下,接下来的几局比分却紧得没话说,谁也不敢说稳操胜券。
到了紧要的第六局,她当时10比6领先,手里握着4个赛点,结果王曼昱竟然硬是连得4分,把局势给反了过来;
到了关键的决胜局,她一度落后3比7,眼看着输了没跑。
正当众人以为她要垮掉时,她忽然换了打法。
她用细腻的摆短稳稳牵制住王曼昱的攻势,一点一滴地慢慢追回比分,最后连拿6分,硬是把局势给翻了过来。
等到最后一分定格,这位25岁的姑娘忍不住了,扑通一声躺倒在地,眼睛都红了起来。
后来她解释为什么哭:
决赛一结束,我脑海里全是这段时间的跌宕起伏和比赛中的种种难关,那感觉真说不清楚,总之情绪一下子爆发了。
这两场决赛一比,孙颖莎的心态真是变化得相当明显。
她自己也坦言:“我的心态比打奥运会那阵儿强多了。”
其实多哈世乒赛那场惊天逆转,可不是靠运气,而是孙颖莎从小一点点浇灌的“坚持”这颗种子,终于结出了甜美的果实。
不少人都说她是“乒乓球天才”,可谁又真正知道,这所谓的“天才”,其实是从五岁起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日常操练。
即使跌入谷底,也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始终咬紧牙关坚持到底。
她一路走来,其实就是普通人那股拼劲儿的真实写照。
十年如一日
孙颖莎刚拿乒乓球拍的时候,才只有5岁呢。
在石家庄那个寻常的乒乓球馆里,别的孩子还在玩玩具车、吵着要吃零食;
孙颖莎眼下正不断重复那些单调的挥拍动作,一次又一次地练着。
孙颖莎十岁那年被选进河北省队,这也就意味着她得离开家,开始跟一帮小伙伴一起生活。
训练强度直接翻了倍,早晨6点就得爬起来操练,白天得琢磨技术和锻炼体能,到了晚上九点才有得喘口气。
可她一点没服输,靠着这股韧劲,15岁那年摘下全国少年锦标赛冠军,顺利踏进了国家队的大门。
2017年,17岁的她首次亮相国际赛场,犹如开了外挂一样势不可挡。
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女单和女双冠军,直接飙升到世界第10名,成了乒坛那会儿最让人眼前一亮的黑马。
可这“天才”的道路,从来没那么好走。
从2021年到2023年,孙颖莎度过了她职业生涯里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那段时间。
她的主教练因为家里事情离开了国家队,整整三年,她就像被放养一样,自个儿摸索。
那会儿,她输掉了不少本来不该败的比赛。
世界排名时高时低,练着练着常常恍神,不晓得自己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她没被低潮击倒,别人730才去晨练,她却早早630就出发了。
白天练完接发球,一整天都在训,晚上还得多花三四十分钟加练。
这份坚持,才让她在2023年后攀上了职业生涯的顶峰。
从2023年到2025年,她在WTT大满贯、世乒赛、世界杯和巴黎奥运会这些大赛上连夺多个冠军。
她成了中国乒乓球队第一个拿下双圈世锦赛金满贯的女选手,而且还连着三年稳坐世界第一宝座。
更难得的是,孙颖莎不仅专注于乒乓球,还同时把学业也照顾得妥妥的。
九月份,清华大学公布了免试攻读研究生的名单,她的名字就闪亮登场。
她从上海交大本科考进清华读研,得一头扎进紧凑的训练和比赛里,同时还得挤时间写论文。
这份“平衡”的背后,其实就是那股“把关键事干到家”的执着。
就跟《人民日报》想表达的差不多。
孙颖莎确实有压力,只不过她把压力转化成了训练中的动力;
她可不是天生就厉害,而是比别人多了点儿“死磕到底”的韧劲。
正是这股坚持,让她一路走到现在,才有了真正的“底气”。
结语
谁都想赢,没人想输,可输赢谁也躲不过。
孙颖莎用她的亲身经历告诉咱们:天才不代表永远不摔跤,而是能从失败里不断成长。
偶像的价值并非无懈可击,而是在于让咱们明白,普通人靠着拼劲也能闪耀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