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25日凌晨4时许,晋北山区的乔沟还笼罩在浓重的夜色中。
秋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一整夜,将这条狭长的山谷浸透得如同泥沼。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味和枯叶的腐败气息。在乔沟西侧的山坡上,数千个身影如同山石般静默地伏在湿冷的地面上,任凭雨水顺着破旧的军装渗透到皮肤。
曾贤生趴在最前沿的位置,眼睛死死盯着下方那条蜿蜒的土路。这位被战友们称作"猛子"的连长,此刻却出奇地安静。雨水从他那顶刚换上不久的国民革命军军帽檐上滴落,模糊了视线,他却一动不动。他的右手紧握着那支跟随他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步枪,枪托上还留着在江西苏区时期刻下的"红军万岁"四个字,虽然已经被磨得看不太清楚。
就在一个月前,他们还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战士。1937年8月25日那天,当中央军委的改编命令下达时,曾贤生亲眼看着战友们摘下了陪伴多年的红五星,换上了青天白日帽徽。那一刻,许多老战士都哭了。
"连长,您说咱们现在算什么?"身旁的排长压低声音问道。
"我们是八路军,"曾贤生的声音很轻,却异常坚定,"但骨子里,我们还是那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队伍。今天,我们要为全中国人打鬼子!"
他想起了两天前在上寨村北小学校召开的动员会。师长林彪站在破旧的讲台上,声音洪亮:"同志们,这是我们改编后的第一仗!全国人民都在看着我们!我们要用事实告诉他们,共产党的队伍是真心抗日的!"
副师长聂荣臻接着说:"日军第5师团号称'钢军',是日本陆军的王牌。但是同志们,我们是什么?我们是从雪山草地走过来的铁军!钢再硬,也硬不过我们的意志!"
那次会议后,各连队都开始了紧张的战前准备。曾贤生回到5连,第一件事就是挑选突击队员。他需要20个最勇敢、最擅长白刃战的战士。
"我要!" "连长,选我!" "猛子,我跟你最久了,这次一定要带上我!"
看着争先恐后的战士们,曾贤生心里五味杂陈。这些人,有的从井冈山时期就跟着他,有的是在长征路上加入的,还有的是在陕北参军的新兵。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都有着同样滚烫的心。
最终,他选出了20名战士,每人配发一把大刀。这些大刀是从当地铁匠铺紧急打造的,虽然粗糙,但足够锋利。曾贤生亲自检查每一把刀的刃口,还教战士们如何在近战中使用。
"记住,鬼子的刺刀术很厉害,但他们习惯了一对一。我们要以多打少,要狠,要快,要准!"他一边说,一边演示动作,"刀要这样砍,从上往下,用全身的力气!"
9月24日傍晚,部队开始向预定伏击地点开进。天空下起了雨,道路变得泥泞不堪。战士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进着,许多人的草鞋都走烂了,只能赤脚踩在冰冷的泥水里。
曾贤生走在队伍最前面,不时回头看看自己的兵。他们都还很年轻,最小的才16岁,是个福建老乡,刚参军不到半年。看着这些稚嫩的面孔,他心里涌起一阵酸楚。
"连长,"指导员悄悄走到他身边,"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曾贤生停顿了一下,"这一仗打完,不知道还能剩下多少人。"
"别想那么多,"指导员拍拍他的肩膀,"咱们红军什么仗没打过?鬼子再厉害,还能比国民党的飞机大炮更厉害?"
曾贤生苦笑了一下。他知道,这次的敌人不同。这是真正的日本正规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他更知道,这一仗必须打,而且必须打赢。
02
深夜11点,部队终于到达了预定位置。曾贤生带领5连占据了乔沟西侧最关键的一段阵地。这里正对着公路的转弯处,是伏击的最佳地点。
战士们开始构筑简易工事。由于怕暴露目标,不能挖得太深,只能利用天然的岩石和树木作掩护。雨越下越大,很快就把刚挖出的土坑灌满了水。
"都趴好了,别乱动!"曾贤生低声命令着,自己却站在雨中巡视阵地。
他走到那个16岁的福建小老乡身边,看见他冻得直打哆嗦,就脱下自己的军装披在他身上。
"连长,我不冷。"小战士推辞着。
"听令!"曾贤生板起脸,"一会儿打起来,你得有力气端枪!"
其实,曾贤生自己也冷得厉害。他只穿着一件单薄的衬衣,雨水早就把他浇透了。但他不能表现出来,他是连长,是全连的主心骨。
凌晨3点,雨停了,但山谷里起了浓雾。能见度不到20米,这对伏击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是敌人更难发现他们,坏的是他们也看不清敌人的动向。
曾贤生悄悄爬到最前沿的观察哨位置。他需要第一时间掌握敌情。这时,他想起了许多往事。
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福建武平。那是个贫瘠的山村,他家世代佃农,给地主种地,一年到头吃不饱饭。1929年,红军来了,打土豪分田地,他第一次吃上了饱饭。就是那一年,他参加了红军。
他想起了自己的老首长刘亚楼。他曾经给刘亚楼当过警卫员,跟着这位传奇将领学了很多东西。刘亚楼教他识字,教他看地图,教他如何带兵打仗。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他跟着部队开始了长征。
长征路上,他见过太多的生死。过雪山时,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再也站不起来。过草地时,他亲眼看着陷进沼泽的战友慢慢沉没,却无能为力。但他们还是走过来了,走到了陕北,走到了今天。
"猛子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他记得有一次,一个新兵这样问他。
"因为我打仗不要命。"他当时是这样回答的。
确实,在历次战斗中,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在江西时期的一次战斗中,他一个人端掉了敌人一个机枪阵地,身上中了三颗子弹还继续战斗。从那以后,"猛子"这个外号就传开了。
但现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战斗,他心里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这不是恐惧,而是一种使命感。这是他们向全国人民证明共产党抗日决心的机会,是洗刷"不抵抗"污名的机会。
"连长,"通讯员悄悄爬过来,"营长让各连做好准备,鬼子可能天亮后就会通过。"
曾贤生点点头,开始做最后的战斗部署。他把20名突击队员集中到身边,低声说道:"一会儿我第一个冲,你们跟着我。记住,不要恋战,杀了就走,再杀再走!我们的任务是打乱敌人,为主力部队创造机会!"
战士们默默点头。在黑暗中,曾贤生看不清他们的表情,但能感受到他们的决心。
东方开始泛白,晨雾渐渐散去。山谷恢复了宁静,只有偶尔的鸟鸣声。但曾贤生知道,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6点50分,远处传来了汽车引擎的声音。
03
曾贤生的心跳骤然加快。他举起望远镜,透过晨雾看到了公路尽头出现的车队。
最前面是几辆军用卡车,后面跟着大量的马车。车上满载着物资,还有许多日本兵。他们显然没有想到会遭遇伏击,队形松散,有说有笑。
"传令下去,没有命令不许开火!"曾贤生压低声音对通讯员说。
车队越来越近了。曾贤生能看清楚车上日军的面孔,甚至能看到他们军帽上的五角星徽章。这就是传说中的板垣师团第21旅团,日军的精锐部队。
7点整,当日军车队完全进入伏击圈后,一声尖锐的哨音划破了山谷的宁静。
"打!"
瞬间,枪声大作。子弹如雨点般泼向日军车队。手榴弹在车队中爆炸,掀翻了好几辆卡车。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懵了,慌乱地从车上跳下来寻找掩护。
"冲啊!"曾贤生大吼一声,第一个跃出掩体,向公路冲去。
20名突击队员紧跟在他身后,如猛虎下山般扑向敌群。曾贤生手中的大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他瞄准了一个正在装子弹的日军军官,一刀劈下。
鲜血飞溅,那个日军军官连惨叫都没来得及发出就倒下了。
"杀!"曾贤生红了眼,又冲向另一个敌人。
这时,一个日军端着刺刀向他刺来。曾贤生侧身躲过,反手一刀砍断了对方的枪杆,然后一脚踢翻敌人,补上一刀。
战斗进入了最残酷的白刃战阶段。狭窄的公路上,八路军战士和日军扭打在一起。刺刀对大刀,拳头对拳头,甚至用牙咬、用石头砸。
曾贤生已经记不清自己杀了多少敌人。他的军装被鲜血染红,分不清是敌人的还是自己的。他的大刀刃口已经卷了,就扔掉大刀,从地上捡起一支带刺刀的三八式步枪继续战斗。
"连长小心!"
身后传来战士的呼喊。曾贤生本能地转身,看见三个日军正从三个方向向他包围过来。他深吸一口气,握紧手中的步枪。
第一个日军冲上来,曾贤生一个突刺,刺刀正中对方胸口。但刺刀卡在了敌人的肋骨里,一时拔不出来。第二个日军趁机从侧面攻来,刺刀划过曾贤生的左臂,鲜血立刻涌了出来。
曾贤生忍着剧痛,松开步枪,赤手空拳地扑向第二个敌人。他们在地上翻滚着,互相掐着对方的脖子。曾贤生感到自己的力气在流失,但他不能输,绝不能输!
就在这时,第三个日军举起刺刀向曾贤生刺来。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八路军战士冲过来,用身体挡住了这一刀,然后与敌人同归于尽。
"小王!"曾贤生认出了那个战士,正是那个16岁的福建小老乡。
愤怒让曾贤生爆发出了最后的力量。他猛地掐断了身下敌人的脖子,然后爬起来,捡起地上的一把刺刀,冲向第三个敌人。
两人对峙着,都在寻找对方的破绽。日军先发起了进攻,刺刀直奔曾贤生的心脏。曾贤生侧身避过,同时手中的刺刀刺进了对方的腹部。
"啊!"日军惨叫着倒下。
曾贤生大口喘着气,环顾四周。战斗还在继续,但5连的伤亡很大。原本140人的连队,现在还能站着的不到一半。
"连长,"指导员跑过来,脸上全是血,"敌人在组织反击,正在向老爷庙方向突围!"
老爷庙是附近的制高点,如果被日军占领,后果不堪设想。
"跟我来!"曾贤生顾不上包扎伤口,带着剩余的战士向老爷庙方向冲去。
04
老爷庙位于乔沟西侧的一个山头上,是一座破败的小庙。此时,已经有一小股日军占据了这里,正在用机枪向下扫射。
八路军的进攻部队被压制在半山腰,伤亡惨重。曾贤生看到这一幕,心急如焚。
"分成三组,从三个方向进攻!"他迅速下达命令,"一组正面佯攻,吸引火力;二组、三组从两翼包抄!"
战士们立即行动起来。曾贤生亲自带领正面佯攻组,顶着敌人的机枪火力向上冲。
子弹在他耳边呼啸而过,身边不断有战士中弹倒下。但他们还是勇敢地向前冲锋,为两翼的战友创造机会。
终于,两翼包抄的部队接近了老爷庙。手榴弹在日军阵地上爆炸,机枪哑火了。
"冲啊!"
八路军战士们一拥而上,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人数优势发挥不出来,完全靠个人的勇气和技巧。
曾贤生冲在最前面。他已经记不清这是今天第几次冲锋了。他的体力已经接近极限,伤口还在流血,但他不能停下。
一个日军军官挥舞着指挥刀向他砍来。曾贤生用刺刀格挡,两人的武器碰撞在一起,迸出火花。日军军官的力气很大,压得曾贤生连连后退。
就在这时,曾贤生看到了对方的破绽。他故意示弱,引诱对方大力劈砍,然后突然侧身,让对方扑空。趁着敌人失去平衡的瞬间,曾贤生一个箭步上前,刺刀直接刺进了对方的胸膛。
"天皇万岁!"日军军官临死前还在呼喊。
曾贤生冷冷地看着他:"去你的天皇!"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血战,老爷庙终于被夺回。但5连的伤亡更加惨重了,包括指导员在内的许多战士都牺牲了。
曾贤生站在老爷庙前,俯瞰着山下的战场。日军正在组织更大规模的反攻,增援部队也在赶来。他知道,最艰难的时刻还没有到来。
"连长,"通讯员气喘吁吁地跑来,"营长命令,无论如何要守住老爷庙!"
"告诉营长,人在阵地在!"曾贤生斩钉截铁地说。
他开始重新部署防御。活着的战士不到40人了,其中还有一半是伤员。弹药也快打光了,每人平均不到10发子弹。
"把牺牲战友的弹药都收集起来,"曾贤生命令道,"还有,把所有的手榴弹都集中到我这里。"
战士们默默地执行命令。他们都明白连长的意图——这可能是最后的战斗了。
下午2点,日军的大规模反攻开始了。他们集中了所有能调动的兵力,在飞机的掩护下,向老爷庙发起了疯狂的进攻。
炮弹在阵地上爆炸,把本就破败的老爷庙炸得面目全非。曾贤生和战士们死死地趴在掩体里,等待着敌人步兵的冲锋。
"稳住,等他们近了再打!"曾贤生大声喊道。
当日军冲到50米距离时,曾贤生一声令下:"打!"
所剩不多的子弹都打了出去,手榴弹也扔了出去。日军的冲锋被暂时遏制,但很快又组织起第二波进攻。
弹药打光了,曾贤生和战士们只能用刺刀、石头,甚至赤手空拳与敌人搏斗。
一个、两个、三个……曾贤生已经记不清自己杀了多少敌人。他的身上已经有十几处伤口,军装被血完全浸透。但他还在战斗,像一头受伤的猛虎,让敌人不敢靠近。
05
太阳开始西斜,老爷庙阵地上只剩下曾贤生和七八个战士了。他们退到了庙后的一块巨石后面,做最后的抵抗。
日军包围了他们,但不敢贸然进攻。他们知道,这些八路军战士已经杀红了眼,每一个都能以一当十。
"八路军的,投降吧!"一个会说中国话的日军军官喊道,"你们已经被包围了,再抵抗也没有意义!"
"去你妈的!"曾贤生啐了一口血水,"中国人不做亡国奴!"
他摸了摸身上,只剩下最后一颗手榴弹了。这是他特意留下的,为的就是这一刻。
"兄弟们,"他转身对剩下的战士说,"能撤的撤,撤不了的跟我一起,咱们黄泉路上做伴!"
"连长,我们不走!"战士们异口同声。
"这是命令!"曾贤生吼道,"你们还年轻,要为党、为人民继续战斗!快走!"
几个轻伤的战士含着泪,相互搀扶着向后撤退。曾贤生和三个重伤员留了下来。
日军见八路军有人撤退,以为他们要投降了,便放松了警惕,慢慢靠近。
"来吧,小鬼子!"曾贤生握紧了手榴弹,"让你们尝尝中国人的厉害!"
当五六个日军走到距离他不到3米的地方时,曾贤生毅然拉响了手榴弹的引线。
"同志们,永别了!"
这是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
"轰!"
巨大的爆炸声在老爷庙响起,曾贤生和几个日军同归于尽。他的身体被炸得支离破碎,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平型关。
傍晚时分,战斗基本结束。八路军115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100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这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当打扫战场的战士们找到曾贤生的遗体时,都忍不住痛哭。他们看到,曾贤生的一只手还紧紧握着枪杆,另一只手捂着小腹的伤口,虽然已经气绝身亡,但眼睛还怒目圆睁,死死盯着倒在他身边的日军尸体。
"猛子,你是好样的!"营长跪在曾贤生的遗体前,老泪纵横。
后来统计,5连在这次战斗中,从140人锐减到30余人,伤亡率超过75%。但他们也创造了辉煌的战绩,仅曾贤生一人就击毙日军十余人。
战后,八路军115师343旅授予685团2营5连"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光荣称号。这面鲜红的战旗,是用曾贤生和战友们的鲜血染成的。
林彪在战斗总结中特别提到:"5连连长曾贤生同志,外号'猛子',不愧其名。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最后与敌同归于尽,表现了共产党员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
聂荣臻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这次战斗的胜利,是全体指战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特别是像曾贤生这样的基层指挥员,他们的英勇牺牲,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为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06
1937年9月26日,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遍全国。
在延安,毛泽东收到捷报后,立即致电朱德、彭德怀:"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随后,他在一份文件中写道:"平型关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它向全国人民证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真心抗日的,是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的。"
蒋介石也发来贺电:"二十五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这是他第一次正式肯定八路军的战绩。
全国各地的报纸都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个消息。《申报》写道:"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在国际上,这个消息同样引起了巨大反响。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平型关取得了对日作战的首次重大胜利,这表明中国人民有能力抵抗日本的侵略。"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道:"这次胜利的意义不仅在于歼灭了多少日军,更重要的是它给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但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曾贤生的家乡福建武平县,一个贫苦的农家却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曾贤生的母亲是在一个月后才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的。当乡亲们把这个噩耗告诉她时,这位坚强的客家妇女没有哭,只是默默地坐在门槛上,望着儿子离开时走过的那条山路。
"我的儿啊,"她喃喃自语,"你说过要打败鬼子再回来的……"
直到深夜,她才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哭声在山谷里回荡,让听到的人无不动容。
1938年春天,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派人专程来到武平,给曾贤生的母亲送来了抚恤金和一面"光荣烈属"的牌匾。
来人详细讲述了曾贤生牺牲的经过。老人家听完后,擦干眼泪,说:"我儿子是为国家死的,死得值!你们回去告诉其他的战士,要像我儿子一样,狠狠地打鬼子!"
她把"光荣烈属"的牌匾挂在堂屋最显眼的位置,每天都要擦拭一遍。直到1950年去世,她都坚信儿子会在某一天突然回来。
新中国成立后,曾贤生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57年,在平型关大捷20周年之际,山西省在灵丘县修建了平型关烈士陵园,曾贤生的名字被刻在了纪念碑上。
1985年,抗战胜利40周年,中央军委追授曾贤生"特等战斗英雄"称号。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亲自签署了命令。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战旗在天安门前飘扬。当这面旗帜经过主席台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就在这一年,曾贤生的侄孙曾志强作为烈士后代代表,受邀参加了阅兵观礼。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看着"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旗帜,他热泪盈眶。
"爷爷,您看到了吗?"他在心里默默地说,"您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如今,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里,有一个专门的展厅介绍曾贤生的事迹。他那张模糊的照片旁边,写着这样一段话:
"曾贤生,福建武平人,1937年9月25日牺牲于平型关战斗,时任八路军115师685团2营5连连长。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敌人血战到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他的牺牲,为平型关大捷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每年清明节,都有许多人来到这里,向这位英雄献花致敬。特别是一些参加军训的新兵,他们的第一课就是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一位老军人曾经这样评价曾贤生:"他不是将军,却胜似将军。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人民子弟兵',什么叫做'钢铁战士'。"
历史不会忘记,在1937年那个秋天,在平型关的山谷里,一个叫曾贤生的福建汉子,用他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长城。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丰碑上。
今天,当我们走在和平的阳光下,享受着幸福的生活时,不要忘记,这一切都是无数个像曾贤生这样的英雄用生命换来的。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