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婿不是人吗?”宋浩然说出这话时,刚端起的水差点咕咚一声从鼻孔喷出来。他突然像是抓住了什么救命的稻草,直播间那头无数弹幕,炸成彩色海鱼在他眼皮底乱跳。
隔着屏幕,有人拿着手机啧啧,搁我家老妈身上,这话估计得被念一小时。赘婿,一个烙在历史深处的词,突兀地跳进了这个光怪陆离的流量世界。宋浩然的脸,像被霓虹染色的饼,坦坦荡荡塞进屏幕,仿佛在喊:我就是赘婿,那又怎么样?
人们还是爱把赘婿和“靠老婆吃饭”挂钩,像是腊肉得烟薰,怎么洗都洗不掉“软饭男”味儿。翻翻弹幕,有的笑他“脸皮后墙能扣砖”,也有的说:“起码比装模作样强。”世界有时就这么分割,一半冷嘲、一半羡慕。
脑子里忍不住想起小时候村里那个姓李的大哥,结婚后倒插门到媳妇家。每次路过,都被婆家人拿来“笑谈”。他平时少言寡语,捧个茶壶守在老房阴影下;冬天雪落檐下,看鸡啄米,仿佛他自己也是跟着媳妇喝点残羹。宋浩然算是幸运多了,至少靠直播能挣自己的一口。
可惜,历史让很多赘婿名字都蒸发掉了。秦朝时,“赘婿三代不得为官”,换到今天网络,只剩表情包冷漠地一滑。谁还记得《史记·商君列传》里那个弱肉强食的规则?打翻的豆腐脑,被人用笑话一勺勺刮走。
又想到韩安冉和宋浩然,两个人在镜头前吵吵闹闹,一会儿四娃爬上沙发,一会儿孩子又被奶奶喊去写作业。比起鸡飞狗跳的豪门剧,他们屋里总像缺口避风港,混乱又温暖——重组家庭、前任的影子、娃彼此认亲的尴尬场景,在他们这里反倒比“正剧”多了一丝松弛的烟火气。
细想起来,现代社会虽然“思想更开放”,但有色眼镜像被双面胶死死黏在每个赘婿头上。你看宋浩然,讲“经济独立”,做带货大佬,不靠老婆工资,也喊不掉那句“软饭男”。有的网友会心夸一句:“比演的‘又当又立’的男星好多了!”也有人揶揄——“你混得再好,也还是倒插门。”
哈,什么是“倒插门”?不过是一道门的方向。关起门,人各有苦辣。门里门外,谁又把哪种身份真的活成了铁板钉钉?
再跟我隔壁楼那对夫妻比起来,男方入赘,女方掌财政大权。男孩做着设计,偶尔在家洗碗拖地。楼下大妈爱絮叨:“女婿能进这门,不差劲!”楼道里遇到他俩,他笑着让老婆先走,背影有点自得其乐的意思。现实没那么多“羞不羞”的桥段,有钱挣、娃有吃喝,谁还管你名头。
网络上一旦出现一个“赘婿”,仿佛立马点燃全体观众的八卦DNA。有人争着扒他“借老婆上位”的底细,也有年轻人坦率站队:“谁规定赘婿不能活成潇洒?”
宋浩然喜欢把自己的“赘婿身份”挂嘴边,但总觉得他有点反讽意味。仿佛用这个词把安慰和调侃融合成旧式糖果,嚼起来发苦,又舍不得丢。网友每次热议,总有两个极端的声音,一边是“自信爷们”,一边是“理直气壮的吃软饭”。其实,现代社会早是柴米油盐混合体,身份归哪一类,最后都得被钱包实力兑现。
忍不住翻出书架上那本旧笔记本,扉页写的歪歪扭扭:“赘婿即人,人皆有苦。”想想小时候大人总爱讲的笑话,“谁家要是女婿倒插门,全村都得跟着议论三天夜。”而今,网民喷子能连续讨论三万条,倒也无愧于网络扩音器时代。
宋浩然与韩安冉的这场婚姻,更多时候像极了都市日常——爱闹、会吵,有娃有养,偶尔情绪失控还得发个朋友圈自省。四个娃,姓氏里有前缘的影子,“家庭重组”的标签挂在每个孩子的作业本上。可他们敢于让娃维持与前任的亲情,这种“格局”,某种程度也算是侧面挑战了网络上的世俗口水。
偶尔,有粉丝会问:“你为什么愿意公开承认自己是‘赘婿’?”宋浩然抬头,很坦然地回:“我就是想提醒大家,我们也是活生生的人,身份不是定义。”有点像在主持自己的脱口秀,顺便给广大赘婿发个声明:别怕,门槛高了也要迈过去。
有说法,古时赘婿只要“勤俭持家、种地养娃”,媳妇家也不会给太多脸色,可一旦“翻天”,整村都要搅和。现代社会虽“男女平等”口号响亮,其实观念深根未除,赘婿该怎样“自处”,成了新旧交锋的缩影。
站在窗前看小区天色渐晚,远处一个瘦高小伙正推娃娃车,老婆在旁边刷手机,远远看不出“谁姓谁”。生活的条框和标签,终究会被热点更替掩盖。宋浩然成了流量里的一张脸,观众隔着屏幕恣意讨论其实也无本地痛痒。
想起有一年同学聚会,班里那个“传说中的倒插门男”喝高了喊:我老婆挣钱多我乐意!全班哄笑。酒醒后他偷偷念叨一句:“人日子过得对,剩下的随人怎么说吧。”宋浩然在镜头下也有点这味。
这年头,要是有谁再因“赘婿”三个字自惭形秽,大概是真的还没活明白。门第、姓氏、钱包、屏幕——每一样都能造别人的“赘婿”,也都能塑自己的铁打自尊。
如果有天你碰到那个在洗衣机前发呆的熟悉背影,别急着笑话“上门女婿”多狼狈。谁说身份能锁定幸福半径?噢,对了,纯属胡思乱想——如果让你选,你愿意进谁家门?爹妈、女友、还是直播后台?你脑海里的“赘婿地图”,是不是也有几块奇怪的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