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对中国市场真的是大利好吗?
别急着下结论!
历史数据啪啪打脸:2024年9月降息后,美债利率和美元不跌反涨,外资也没像预想中那样涌入A股。
所谓“降息=资金回流中国”的剧本,这次可能彻底失灵了……
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的消息一出,全球市场瞬间沸腾。
A股三大指数应声上涨,恒生科技指数单日飙升3%,人民币汇率大涨500点。
但狂欢只持续了48小时,市场很快发现:这次降息和教科书里写的完全不一样。
2024年9月18日那次降息就是最好的例子。
美联储当时超预期降息50个基点,可10年期美债利率不仅没跌,反而从3.9%一路飙到4.3%。
美元指数更是触底反弹,新兴市场资金流入的幻想被现实击碎。
问题出在降息的“动机”上。
中金报告一针见血:衰退式降息才会压垮利率,而这次是“预防式降息”。
2025年7月美国制造业PMI跌到48,成屋销售缩水到390万套,但这些压力只需小幅降息就能解决。
成本(实际利率1.87%)和回报(自然利率1%)挨得太近,降息反而成了经济反弹的助燃剂。
外资动向更值得玩味。
2024年降息后,北向资金8月初还在震荡,单日净卖出33亿,全周净买入仅29亿。
药明康德、宁德时代被外资加仓,但整体流入规模远低于市场预期。
历史数据证实:2019年和2024年两次降息周期中,外资从未大规模增配A股。
人民币汇率看似受益,实则暗藏矛盾。
美元走弱确实让人民币中间价报7.1382,离岸汇率单日跳涨。
可出口企业马上叫苦:纺织、机电产品价格竞争力被削弱,而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的成本优势,远抵不过订单流失的损失。
浙江一家小家电老板算过账:人民币每升值1%,净利润就蒸发3%。
行业分化比想象中更残酷。
高负债的房地产、基建板块短暂狂欢,5年期LPR下调10个基点,百万房贷月供省54元。
但银行净息差被压缩到1.39%,市净率跌至十年低位。
科技企业倒是双重受益:国内科技创新再贷款利率从1.75%降到1.5%,海外融资成本同步下降。
政策协同的教训血淋淋。
2024年9月国内曾借势降准,基建股单周暴涨15%,可惜财政发力后劲不足。
到了10月,市场从高点回落20%,政策窗口期稍纵即逝。
今年7月底美联储超预期降息后,粤开证券疾呼“该降准降准,该降息降息”,但央行至今按兵不动。
结构性机会藏在细节里。
美国地产链需求反弹,中国建材、家电对美出口订单增长12%。
铜价受投资驱动上涨,江西铜业二季度净利增幅超30%。
这些微观变化,比宏观的“外资回流”叙事真实得多。
政治变量成了新火药桶。
特朗普公开施压美联储,扬言要换掉鲍威尔。
若真推出30%关税,人民币升值的出口利空会被进一步放大。
市场现在最怕的不是降息,而是政策被政治绑架后的失控。
A股估值看似便宜,实则冷暖自知。
沪深300股债性价比处于近十年99%高位,但内资私募仓位降到60%,产业资本回购金额却创年内新高。
中信证券的建议冷得像冰:守住红利和出海两条底仓,其他领域一律观望。
美联储降息从来不是中国市场的救世主。
2024年9月那次,A股靠自身政策反弹;2025年7月这次,市场在等中国版“降息组合拳”。
但等来的,只有Hibor利率从5月低点缓慢爬升,港币流动性一天比一天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