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仇保兴:城市规划与水环境治理领域专家|邀请

发布日期:2025-08-09 11:31 点击次数:183

仇保兴博士现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水协(IWA)中国委员会主席,曾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在城市规划与水环境治理领域深耕三十余年。基于其对全球气候变化下城市安全的前瞻性研究,东方智库特邀其系统阐述“最优城市韧性方案”的科学框架,为现代城市治理提供破局思路。

一、城市排涝问题的深层症结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降雨频发,传统排水系统面临严峻挑战。仇保兴指出,城市内涝的本质并非“水淹城市”,而是滞后的基础设施阻断了水的自然通道。我国多数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不足,难以应对突发暴雨的泄洪需求,导致交通瘫痪、经济受损、公共安全受胁。

二、韧性方案: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适应仇保兴强调,城市韧性需区分两类风险:高频可预测风险(A类) 与超预期“黑天鹅”风险(B类)。

A类风险(如常规降雨)可通过海绵城市等技术低成本管控,并借“试错”锤炼系统韧性;

B类风险(如百年暴雨)需通过分布式基础设施和复合功能设计规避连锁瘫痪。

二者协同治理,方能实现“平灾结合、平疫结合”的动态适应体系。

三、定制化韧性方案的五大路径

因地施策:科学诊断城市基因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产业布局等差异要求方案精准匹配。例如:郑州因三面环山、北临悬河形成“排水洼地”,需针对性设计跨区域排涝通道;沿海城市则需防范海水倒灌与台风叠加风险。

创新设计:复合功能激活资源效能借鉴吉隆坡智慧隧道(SMART Tunnel)经验,将排洪隧道与交通干线融合:日常分流30%车流缓解拥堵,暴雨时切换为泄洪通道,实现“一隧双用”。郑州规划的35-40公里平急两用隧道,进一步整合地铁与储能功能,预计提升排洪能力300%。

绿色基建:低碳与韧性协同并进通过“微循环”改造补足社区短板:

扩大透水铺装与绿地面积,强化雨水渗透;

推广屋顶光伏+地下雨水回收系统,构建分布式水-能耦合网络;

老旧小区改造中嵌入可升降防洪墙,兼顾景观与应急防护。

生命线工程:分布式组团阻断风险传导将城市划分为独立运行的“细胞单元”:每个组团配置自给水源、能源、污水处理系统,重大灾害时可封闭运转。同时利用AI大模型实时监测管网负荷,预警临界点风险。

体系构建:从单点防御到全域韧性整合“江河流域防洪+建筑抗涝+地下空间防渗”三层体系:

流域层面:建设分洪区与生态缓冲带;

建筑层面:强制新建公共设施预留应急转换接口;

地下空间:改造地铁站防倒灌闸门、车库智能排水泵。

四、实践标杆:郑州韧性转型启示郑州市通过“金水河—航空港T型复合隧道”破解排涝与交通双重困局:

东西向隧道贯通主城区与航空港,分流日均19万车流;

竖井系统集成通风、逃生、防空功能,结合AI降雨预测实现运行模式自动切换;

财务创新:通过隧道通行费覆盖30%运维成本,降低政府投资压力。

铭培网--作为全球高端专家资源平台,致力于汇聚国内外前政界人士、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商业领袖、国学文化学者、军事顾问及主持人等专业人才,通过组织论坛讲座、企业访问活动和管理咨询等,助力中国经济科技发展。邀请专家进行大会发言、商务考察、或技术协作。

88彩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电话:
邮箱:
地址:
88彩

Powered by 88彩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