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据央广网报道,8月3日,国防部消息,中俄“海上联合-2025”舰艇编队起航,标志演习海上阶段展开。同一时段,印度对美态度引发关注。
美国与印度近期在多个领域摩擦不断。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施压、军售诱惑等方式掌控印美关系走向,但莫迪政府的回应超出外界预期。
7月31日,彭博社援引知情官员消息称,印度今年2月就已告知美国“不急于”购买F-35隐形战斗机。这一态度在莫迪2月访问白宫期间就已明确,当时特朗普主动提出出售该战机,印度却更倾向于共同设计和制造战机的合作模式。
莫迪和印防长(资料图)
印度外交国务部长8月1日在议会下院的表态进一步说明问题。他强调,印美联合声明仅提及美国将评估相关军售政策,目前尚无正式讨论。这一回应既未否认美方的评估计划,也清晰划清了当前谈判的边界,避免给外界留下印度急于获取美式装备的印象。
从现实角度看,印度的选择有其合理性。F-35单机成本超过8000万美元,且后续维护、升级费用往往成为美方牵制购买国的筹码。对于长期依赖俄罗斯军事体系的印度而言,突然转向美式装备不仅意味着巨额投入,还将面临装备体系兼容、人员培训重构等一系列问题。相比之下,共同研发模式更符合印度打造自主国防工业的长远目标。
就在军购问题态度明确的同时,印度在能源领域对美展现出更强硬的立场。8月2日,两名印度高级官员公开表示,政府没有向石油公司下达减少进口俄罗斯石油的指示,相关政策未发生变化。
这一表态直接反驳了特朗普8月1日的言论。此前特朗普称“印度将不再从俄罗斯购买石油”,试图营造印度屈服于美方压力的假象。但印度方面的回应清晰表明,能源采购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自主选择。
美国F35战机(资料图)
数据显示,印度作为全球第三大能源进口国,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度近年来逐步上升。双方已签署的长期供油协议涉及巨额贸易量,绝非短期内可以替代。印度官员还特别提到,即便未来进口量减少,也只会与俄方折扣调整有关,和美国无关。这种表态既维护了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又避免直接与美国对抗,展现出外交策略的灵活性。
印度对美接连出招的背后,是对自身战略利益的精准计算。莫迪政府很清楚,美国市场对印度经济至关重要,因此7月31日有内部人士披露,印度愿意在油气、贵金属等领域向美国开放更大市场。这种“以市场换空间”的策略,既为缓解贸易摩擦留有余地,又为拒绝不合理要求增加了筹码。
美国企业在印度市场的巨额利益,成为印度牵制特朗普政府的重要抓手。一旦美方关税措施损害到这些企业的利益,其游说力量将直接影响美国政策走向。这种“借力打力”的思路,让印度在对抗中掌握了更多主动权。
就在印度与美国博弈的关键阶段,中俄的动向成为影响局势的重要变量。8月3日,中俄“海上联合-2025”演习海上阶段正式启动,双方舰艇混编起航,奔赴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附近海域,将进行包括联合反潜、防空反导、实际使用武器等多课目演练。
这场演习的时机与规模,传递出清晰信号。参演的中俄舰艇包括驱逐舰、护卫舰、救生船等多型装备,混编编队模式展现出高度协同能力。演习课目涵盖现代海战主要场景,检验的不仅是战术协同,更是战略互信。
对印度而言,中俄联合演习释放的信号具有特殊意义。2025年5月,俄罗斯外长曾表示,恢复中俄印三边机制的时机已到。不到三个月,中俄在西太平洋的联合行动,无疑是对这一表态的实际呼应。
莫迪和普京(资料图)
中方同样认为,重启三边机制符合三国利益。这种共识为印度提供了更多战略选择,使其在应对美国压力时拥有更大转圜空间。当美国试图通过军售、关税等手段压缩印度的自主决策空间时,中俄的合作姿态客观上为印度增添了谈判筹码。
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持续合作,更成为印度的底气来源。尽管美国不断施压,俄罗斯仍通过稳定供应、灵活调整折扣等方式,维系着与印度的能源纽带。这种务实合作让印度在能源安全上有了可靠保障,不必在美方压力下做出妥协。
印度对美政策的调整,并非简单的“选边站”,而是基于自身利益的战略再平衡。开放市场给美国,是为了维护经济合作基本面;拒绝急于购买F-35,是为了保持国防自主;坚持采购俄罗斯石油,是为了保障能源安全。这一系列动作环环相扣,共同服务于印度的大国战略目标。
特朗普政府的高压政策,反而促使印度加速寻找多元合作路径。当中俄在军事、经济领域同时释放积极信号时,印度的战略选择自然更加丰富。这种多向互动让印美博弈进入更复杂的阶段,单纯的施压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