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的朋友们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9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规:商家必须给员工强制缴纳养老保险。乍一听,这事儿好像挺正能量,毕竟谁不想老有所依呢?可真到咱普通打工人和小老板头上,那滋味就有点五味杂陈了。你说,现在本来生意就不好做,还要额外掏出一笔钱交社保,这买卖还能撑多久?有网友直言,“我家的小卖店销售额肯定下滑了”,一句话道破不少人的心声。
其实这事,说白了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企业主压力大,不可能自己全兜着,多半还是要从员工工资里扣出来。这么一来,表面上大家多了一份保障,可手里的钱却少了。有人吐槽:“以前一个月能攒两千,现在还没捂热就又被扣走几百。”再看看那些原本工资就不高的小微企业、夫妻老婆店,本来利润薄得跟纸一样,这下子连喘口气都难。不少老板私底下抱怨:“政策是好,可我们真扛不住啊!”这种声音一点也不少见。
很多人以为,有社保以后大家花钱会更大胆,其实恰恰相反。当你发现每个月实际到手的钱缩水时,你还敢随便买买买吗?前阵子有个同事说,“刚发工资那天最开心,一看到账单直接傻眼。”消费欲望一下子被浇灭大半。本地一家餐馆老板娘算账算得头疼,她说,“现在顾客都精打细算,我还涨价谁吃得起?”结果就是,大伙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小生意越来越冷清。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这政策没用。有些年轻人倒挺乐观,说“总比啥也没有强吧,以后老了还有点盼头。”但更多的人关心的是眼前的生活压力——房租水电、孩子学费、老人医疗,每样都是硬杠杠的支出。短期内指望社保刺激消费,那纯属想多啦。“我们这群小本经营的,要是能活下来已经谢天谢地,还谈什么扩大消费?”一个社区便利店老板这样感慨。
其实仔细琢磨,问题根源并不是交不交养老保险,而是整个经济环境太紧张,大伙儿钱包瘪瘪才是真麻烦。如果收入涨不上去,只靠加福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一位网友评论很中肯:“别只想着让商家埋单,也该想办法让市场活起来,让老百姓赚到更多的钱。”
这么看来,新政初衷虽好,但落地之后到底效果如何,还真不好说。有保障固然重要,可如果人人都捂紧荷包,再好的制度也难见成效。所以问题来了,你觉得现在这种情况下,是应该优先保障未来,还是先把眼前的小日子过踏实?这个选择题,不知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