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格力电器当年收购银隆新能源如今看是一场代价沉重的豪赌,所产生的的危害是长远的,格力直接投入18亿的资金叠加董明珠个人押上的23.4亿元,这笔超过40亿元的资金几乎被市场席卷一空,到了2022年底,银隆也就是后来改名格力钛家底只剩下可怜的2.37亿元,负债率却高达惊人的99%,格力持有的股份价值相比投入缩水了17.55亿近乎归零,这不是纸上富贵是实实在在的财富蒸发。
当下看这个包袱还在持续流血,2020年~2022年,仅仅三年格力钛就亏掉了将近30亿元,2022年一年就亏了19亿,2023年上半年格力钛的净资产只剩6600万,回想当初格力收购时给出的41亿估值溢价高达62倍如今看来像是对市场规律的一次嘲讽,这些亏损最终都压在了格力电器合并报表的肩膀上连带那些甩不掉的债务官司,比如阳光保险等追讨的11亿对赌赔偿都成了格力要面对的麻烦。
最可惜的是错失的时机,2016~2023年格力把大量精力和资源耗费在整合银隆这个“无底洞”时,格力的老对手们在干什么?美的通过收购库卡机器人剥离非核心业务完成了漂亮而高效的多元化转身,海尔则稳稳地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结果呢?格力空调的营收在2020年被美的反超,到了2023年上半年这个差距已经扩大到220亿,美的920亿 vs 格力700亿,线上市场的份额格力也明显落后了,为了挽救主业疲软格力在2023年加大投入销售费用,同比猛增59%,可换来的营收增长只有区区5%,空调业务增速更是连2%都不到,投入和产出如此不成比例,当初设想的与银隆的“协同效应”终究只是镜花水月。
这场收购还深深刺痛了格力治理机制的痛点,2016年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否决了收购案,这本是市场监督的正常发声,不过随后董明珠以个人名义联合资本方曲线完成收购甚至在2021年通过拍卖再次增持,巧妙地绕开了股东大会的决策程序,这看似高效实则让股东监督形同虚设,管理层意志凌驾于股东利益之上损害中小投资者信任,更关键的是,当时被董明珠力捧为银隆核心价值的钛酸锂电池技术被证明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能量密度只有主流磷酸铁锂电池的一半,成本却高出2~3倍,应用场景被死死限制在客车等小众领域,当三元锂和磷酸铁锂技术路线成为市场绝对主流时钛酸锂迅速被边缘化,银隆客车的销量从2015年尚可的7000辆一路暴跌至2022年的1789辆,市场用脚投票给出了最残酷的答案。
2023年12月,格力宣布以10.15亿再次增持格力钛24.54%股权的消息一出,市场恐慌情绪瞬间爆发,格力电器股价单日暴跌7.09%超过130亿市值瞬间蒸发,这不是简单的短期波动而是投资者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格力持续“输血”这个无底洞的深度悲观,银隆连同格力尝试过但未达预期的手机、小家电等业务共同被打上了“跨界失败”的标签,这个标签像一层阴影笼罩着投资者的信心,2023年格力跌出了“世界500强”榜单而美的和海尔依然在列,对比之下这份失落感尤为强烈。
回头看这场收购,它暴露的远不止是技术误判或是财务损失,当一家成功企业的领导者对自身判断的自信膨胀到足以忽视市场规律、规避内部制衡机制时,巨大的风险已经埋下,董明珠推动格力发展的魄力毋庸置疑但收购银隆的过程恰恰是“魄力”在缺乏有效约束后走向“任性”的典型案例,钛酸锂技术或许曾有一线闪光点但市场主流技术的洪流不会为个别的“执着”而转向,更值得深思的是治理的溃口,当股东的声音可以被“巧妙”绕过,当决策的权威性建立在流程瑕疵之上,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根基就已经被腐蚀了,格力的底子依然厚实,空调领域的品牌认知度仍在但银隆的教训形影不离,它提醒所有企业尤其是那些由强势话语权领导的企业,真正的战略定力不仅在于选择做什么更在于懂得倾听市场的声音尊重规则的约束,敬畏规则敬畏市场或许比押注一个看似前景无限的“未来”更能守护企业的基业长青。
以上思维逻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