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的落日格外绚烂,把整个天空染成了血红色。
2000年的某个黄昏,99岁的张学良坐在轮椅上,望着窗外的晚霞出神。陪在身边的赵一荻轻声问道:"汉卿,在想什么?"
老人沉默良久,突然说道:"四妹,我这一生,有三件事最后悔。"
赵一荻握住他枯瘦的手,等待着下文。这么多年来,她早已习惯了丈夫突如其来的感慨。只是这一次,张学良的语气里有种前所未有的沉重。
"第一件,是错睡了一个人;第二件,是丢掉了一座岛;第三件,是误下了一道命令。"老人的声音很轻,却像一块巨石投进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时光深处的涟漪。
01
1931年9月18日深夜,北平协和医院。
张学良躺在病床上,额头上冒着虚汗。伤寒病已经折磨了他近四个月,整个人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护士刚给他打完一针吗啡,药效正在慢慢发作,让他暂时忘记了身体的痛苦。
突然,病房的门被猛地推开。副官谭海气喘吁吁地冲了进来:"副司令,出大事了!日本人炸了南满铁路,正在进攻北大营!"
张学良猛地坐起身,顾不上身体的虚弱:"什么时候的事?"
"今晚10点多,沈阳来的急电!"
病房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张学良的脑子在飞速运转。这些年来,日本人在东北制造的事端不计其数,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每一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了。
"荣臻呢?他怎么说?"张学良问的是留守沈阳的参谋长荣臻。
"荣参谋长请示,是否还击?"
张学良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月前他下达的那道命令——"鱼电"。那是9月6日,他躺在这张病床上,给东北军下达的指示:
"现在日方外交渐趋吃紧,应付一切,亟宜力求稳慎。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当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
当时他想的很简单:日本人又在挑衅,像以前一样忍一忍就过去了。东北军20万人,装备精良,日本关东军才1万多人,他们不敢真打。再说了,还有国际联盟呢,日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告诉荣臻,"张学良睁开眼睛,声音有些颤抖,"不抵抗,避免冲突扩大。把情况报告南京,等中央指示。"
谭海愣住了:"副司令,日本人这次来真的了!北大营正在激战!"
"我说了,不抵抗!"张学良的声音突然变得严厉,"日本人就是想找借口扩大事态,我们一还手,他们正好有理由了。快去传令!"
谭海还想说什么,但看到张学良苍白的脸色和坚决的眼神,只能转身离去。
病房里重新安静下来。张学良靠在枕头上,心里反复告诉自己:这只是又一次挑衅,明天就会过去的。国际联盟会主持公道的,日本人不敢把事情做绝。
然而,历史没有给他反悔的机会。
第二天早上,当阳光透过病房的窗帘洒进来时,谭海带来的消息让张学良如坠冰窖:
"副司令,沈阳失守了。日军占领了北大营、兵工厂、省政府……"
张学良的手在颤抖:"伤亡如何?"
"我军基本没有抵抗,士兵们把枪都锁在库房里了。日军伤亡很少,我们……"谭海说不下去了。
这一刻,张学良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致命的错误。他以为日本人还会像以前一样,制造个事端,然后坐下来谈判。他以为国际联盟会约束日本的行为。他以为……
可是没有如果。
接下来的几天里,噩耗如雪片般飞来。长春失守,哈尔滨失守,整个东北如多米诺骨牌般相继沦陷。那道不抵抗的命令,像一个魔咒,让二十万东北军成了待宰的羔羊。
躺在病床上的张学良,只能眼睁睁看着父亲留下的基业毁于一旦。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把东北交给你了。"
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他一定会收回那道该死的命令。哪怕打不过,也要让日本人知道,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
02
时间回到1925年深冬的沈阳,大帅府。
24岁的张学良站在父亲的书房里,神情凝重。对面坐着的是他最信任的人——郭松龄。
"茂宸,你真的要反吗?"张学良的声音里带着痛苦。
郭松龄站起身,目光坚定:"汉卿,我不是反你,更不是反大帅。我是要改造东北,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的奉军,已经腐朽了。"
这个被称为"郭鬼子"的男人,是张学良在讲武堂的老师,更是他事业上最重要的助手。第二次直奉战争的胜利,一半功劳要归于郭松龄。可现在,这个最亲密的战友却要举起反旗。
"给我一点时间,"张学良恳求道,"我会慢慢改变父亲,东北一定会变好的。"
郭松龄摇摇头:"来不及了。日本人虎视眈眈,我们却还在内斗。汉卿,跟我一起干吧,我们一起建设新东北!"
这一夜,两个年轻人谈到天亮。最终,郭松龄还是走了,带着他的理想和七万精兵。
接下来的日子里,郭松龄的军队势如破竹,直逼奉天。张作霖惊慌失措,甚至准备逃往大连。关键时刻,是张学良站了出来。
巨流河畔,两军对峙。
张学良骑着马,缓缓来到阵前。对面的士兵看到是少帅,军心开始动摇。这些人大多是张学良一手带出来的,对他有着深厚的感情。
就在这时,日本军机呼啸而至,对郭军阵地狂轰滥炸。原来,张作霖为了保住政权,不惜向日本人做出了巨大让步。
郭松龄兵败被俘。临刑前,他给张学良写了最后一封信:"汉卿吾弟,愿你不忘初心,保我中华。"
1925年12月25日,郭松龄夫妇被枪决,尸体暴露三日。
张学良赶到刑场时,看到的是恩师冰冷的尸体。他跪在地上,放声痛哭,几至昏厥。从那一刻起,他的心里就埋下了深深的悔恨。
如果,如果他能更坚决一些,也许能说服父亲接受郭松龄的改革主张。如果他能更果断一些,也许能阻止这场兄弟相残的悲剧。如果……
多年后,每当遇到困难,张学良都会想:如果茂宸还在,会怎么做?
九一八事变时,他躺在病床上,也在想这个问题。如果郭松龄还在,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下令抵抗。那个视死如归的汉子,绝不会让日本人轻易得逞。
1981年,九一八事变50周年,已经80岁的张学良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郭松龄还在,日本人就不敢发动九一八事变。"
老人的眼里,闪烁着泪光。
03
1936年冬天的西安,气氛诡异而紧张。
西京招待所里,张学良坐在房间里,手里拿着一个小皮包,里面装着一沓信件。这些信,都是他这些年写给一个人的,却从未寄出。
收信人的名字是:宋美龄。
张学良第一次见到宋美龄,是在1925年的上海。那时的她,刚从美国留学归来,一袭旗袍,风华绝代。而他,是意气风发的东北少帅。
两人在一次宴会上相识,一见如故。宋美龄的学识、谈吐、气质,都深深吸引着张学良。而张学良的英武、洒脱、真诚,也让宋美龄印象深刻。
可惜造化弄人。
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张学良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但两人之间那种惺惺相惜的情愫,却从未消失。
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内心极度煎熬。他知道扣押蒋介石意味着什么,也知道这可能让宋美龄陷入痛苦。但国家大义面前,儿女私情又算得了什么?
12月12日凌晨,华清池的枪声响起。
当蒋介石被带到西安时,张学良特意检查了他的随身物品。让他震惊的是,在蒋介石贴身的文件包里,竟然有他这些年写给宋美龄的信。
这些信,他从未寄出,一直锁在自己的保险柜里。它们怎么会在蒋介石手里?
张学良的手在颤抖。他明白了,宋美龄一定也给他写过信,而这些信,都被蒋介石截获了。可是蒋介石并没有发作,甚至没有拆开,就这样随身带着。
这个发现,让张学良的内心更加复杂。他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在挟持一个政治对手,更是在伤害一个默默承受着一切的女人。
事变第三天,宋美龄飞抵西安。
两人在会客室见面时,空气几乎凝固了。宋美龄依然那么美丽、从容,只是眼角多了几条细纹。
"少帅,"她轻声说道,"请你看在我的面子上,保证委员长的安全。"
张学良低下头:"夫人放心,我绝不会伤害委员长。我只是想让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宋美龄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汉卿,你知道吗?这些年,我一直在劝他联共抗日。可他太固执了。"
这一声"汉卿",让张学良的心猛地一颤。多少年了,除了赵四,再没有人这样亲切地叫过他。
接下来的谈判中,宋美龄发挥了关键作用。她不仅说服了蒋介石接受条件,还保护了张学良的安全。
12月25日,张学良决定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临行前,宋美龄拉住他的手:"汉卿,别去。他们不会放过你的。"
张学良苦笑:"夫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既然放了委员长,就要送他平安回去。"
"那我向你保证,"宋美龄的眼里含着泪,"只要我活着一天,就不会让他们伤害你。"
这个承诺,宋美龄用一生来兑现。在张学良被囚禁的54年里,是她一直在暗中保护着他。每当有人想对张学良不利时,都是宋美龄出面阻止。
2001年,张学良在夏威夷去世。消息传到纽约,103岁的宋美龄泣不成声。她让人送去一束白色玫瑰,花圈上的挽联只有四个字:"此情可待"。
或许,这就是他们之间最好的结局。没有开始,也就没有结束。只是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一段无言的深情。
04
1933年初春,北平顺城王府。
张学良坐在书房里,面前摊开的是热河省的地图。这个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的省份,是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道。现在,日军的兵锋已经指向这里。
"报告!"副官推门进来,"汤玉麟来电,说日军已经逼近朝阳,请求增援!"
张学良冷笑一声。这个汤玉麟,平时作威作福,搜刮民脂民膏,把热河搞得民不聊生。现在日本人一来,就知道求援了。
其实早在一年前,胡适就建议他撤换汤玉麟。可张学良考虑到东北已失,如果再撤换汤玉麟,怕他投靠日本人,断了抗日的后路。
现在看来,这个决定大错特错。
"命令各部队按原计划布防,"张学良下令道,"我要亲自去热河督战!"
2月的热河,天寒地冻。张学良带着宋子文等人,乘车前往承德。一路上,他的毒瘾发作了好几次,每次都痛苦不堪。
到了承德,张学良召集各路将领开会。会议室里,将领们一个个垂头丧气。
"日军不过万把人,我们有十几万人马,怎么就不能打?"张学良怒道。
汤玉麟嗫嚅着说:"副司令,日本人有飞机大炮,我们……"
"我们也有!"张学良打断他,"东北军的装备不比日军差!关键是你们有没有决心!"
然而,军心已经散了。这些年来,汤玉麟的腐败统治让热河百姓苦不堪言。老百姓恨透了他,甚至有人带路给日军。东北军的两个营长,就是被当地百姓杀死的。
2月21日,日军发动总攻。
战斗刚一打响,汤玉麟的部队就开始溃逃。这个平时威风八面的"汤大虎",一听说日军来了,立刻命令部下装了200多辆卡车的鸦片和财物,连夜逃往关内。
其他部队见主将已逃,也纷纷溃散。号称固若金汤的承德,竟然被128名日军骑兵占领。
消息传来,张学良如遭雷击。他瘫坐在椅子上,半天说不出话来。
19万平方公里的热河,10天就丢了。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舆论哗然。全国各地的报纸都在声讨张学良的无能。学生们上街游行,高喊"打倒不抵抗将军"。
3月7日,张学良向蒋介石递交辞呈:"学良无能,有负国人期望。恳请钧座另择贤能,收复失地。"
辞职后的张学良,开始了欧洲之行。船在大海上航行时,他常常独自站在甲板上,望着东方出神。
那里,曾经是他的家园。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3000万同胞,就这样拱手让给了日本人。而他,要为此承担主要责任。
如果当初果断撤换汤玉麟,如果亲自坐镇热河指挥,如果……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
多年后,张学良在回忆录中写道:"热河之失,是我一生最大的耻辱。不是丢了一个省那么简单,而是丢了中国人的脸面,丢了抗日的信心。"
05
1936年12月25日,南京机场。
飞机缓缓降落,舱门打开,蒋介石在宋美龄的搀扶下走下舷梯。紧随其后的,是一脸平静的张学良。
机场上人山人海,都来迎接脱险归来的委员长。当人们看到张学良时,议论纷纷。谁都没想到,这个发动兵谏的人,竟然亲自送蒋介石回来了。
张学良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临行前,杨虎城苦苦劝阻,周恩来也暗示他不要去南京。但他还是来了。
"我是个军人,"他对杨虎城说,"军人要言而有信。我既然答应放了委员长,就要保证他平安。"
到了南京,张学良立刻被软禁起来。军法会审中,他慷慨陈词:"我发动西安事变,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抗日救国。如果我的牺牲能换来国共合作,一致对外,那我死而无憾!"
最终,蒋介石迫于各方压力,没有杀张学良,但判处他10年有期徒刑。宋美龄私下告诉他:"放心,我会照顾你的。"
可谁也没想到,这一关就是54年。
从南京到溪口,从溪口到安徽,从安徽到江西,从江西到湖南,从湖南到贵州,最后到台湾。张学良像一个影子,跟随着蒋介石,却永远见不到阳光。
最初几年,张学良还抱有希望。他想,抗战胜利后,总该放我出去了吧?可是抗战胜利了,内战又打起来了。他想,到了台湾,局势稳定了,总该给我自由了吧?可是一年又一年,自由依然遥遥无期。
在贵州的深山里,张学良学会了种菜、养鸡。在台湾的幽居中,他研读圣经,成了虔诚的基督徒。漫长的岁月里,只有赵四小姐不离不弃,陪伴左右。
1990年,90岁的张学良终于获得自由。记者问他:"您后悔发动西安事变吗?"
老人沉思良久,说:"我不后悔。如果历史重来,我还会这么做。但我后悔的是,我太天真了,以为送蒋介石回南京,他会既往不咎。结果……"
他没有说下去,但眼里的悲凉,让人心酸。
06
2001年10月14日,夏威夷檀香山。
101岁的张学良躺在病床上,已经进入弥留之际。赵一荻握着他的手,泪流满面。
"四妹,"张学良费力地睁开眼睛,"我要走了。"
"不,你不会走的,"赵一荻哽咽道,"你答应过要陪我到老的。"
张学良露出一个虚弱的笑容:"傻丫头,我已经陪了你70多年了。"
他的思绪飘回到从前。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帅,那个统领30万大军的副司令,那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囚徒……一切都像过眼云烟。
"如果有来生,"他喃喃道,"我想做个普通人。不要权力,不要战争,只要平平安安地过日子。"
赵一荻含泪点头:"好,来生我们做一对普通夫妻。"
张学良闭上眼睛,脸上露出安详的表情。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父亲,看到了郭松龄,看到了那些死在日本人枪下的东北军弟兄……
"对不起,"他在心里说,"我没能守住东北,没能为你们报仇。"
下午3时20分,张学良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代传奇,就此落幕。
消息传出,举世震动。大陆发来唁电,称他为"伟大的爱国者"。台湾降半旗致哀。美国总统发表声明,赞扬他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只有日本,保持了沉默。
或许,这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那个曾经让日本人恨之入骨的张学良,终于可以安息了。
追悼会上,人们诵读着张学良生前写的一首诗:
"不怕死,不爱钱,丈夫绝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这就是张学良,一个有着太多遗憾,却始终没有低头的男人。
他的三件悔事——错睡一人、丢掉一岛、误下一命令,成了永远的秘密。或许,这些秘密就应该随他长眠地下,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毕竟,谁的人生没有遗憾呢?重要的是,我们曾经为了心中的理想,义无反顾地战斗过。
就像张学良说的:"平生无憾事,唯有爱国心。"
这,就够了。
互动思考:
如果你是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当晚,你会下达怎样的命令?是选择避免冲突的不抵抗,还是奋起反击?张学良与宋美龄之间的情愫,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意味着什么?这种超越政治立场的个人情感,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但也改变了张学良的一生。你认为他的牺牲值得吗?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选择?
主要参考资料:
《张学良口述历史》(哥伦比亚大学珍藏版)唐德刚:《张学良世纪传奇》《蒋中正总统档案》(台北国史馆藏)杨天石:《蒋介石与张学良的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