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那边的炮火已经持续了几个月,平民的伤亡不断增加,饥荒也蔓延开来,人质处境岌岌可危。就在大家都觉得局势可能会陷入长时间的僵局时,特朗普突然扔出了一份关于加沙战争停火和重建的框架协议。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份协议不仅得到了约旦、埃及等阿拉伯以及伊斯兰国家的认可,连曾经多次反对巴勒斯坦建国的内塔尼亚胡也开始放宽态度了。
也许这份看似能打破僵局的协议,真的能让加沙迎来和平吗?它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难以调和的矛盾呢?
这份协议推进得挺快,主要动推动力其实还是出自特朗普一手。
以前在巴以问题上比较站在以色列那边的他,这次倒是挺罕见地主动促成了停火,还给哈马斯定了“三到四天”的最后期限,要么接受停火,要么战争继续打。
更让人关注的是,这份协议得到了不少重要伙伴的帮衬:约旦、埃及、卡塔尔这些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都明确表达了支持。
就算一直对“巴勒斯坦建国”态度硬朗的内塔尼亚胡,也公开表示了接受这个方案,虽然里面包含了他之前多次批评过的巴勒斯坦建国的条款。
表面上看,好像大家都在向“停火”这个目标努力,这股势头在乱成一锅粥的加沙局势中显得特别明显。
其实,仔细扒一扒这份协议的来龙去脉,会发现它根本不是“全新出炉”的方案。早在一年前,拜登就提出过类似的停火措施,可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当时内塔尼亚胡在阁内强硬派的施压下,一次次抬出新要求、调整谈判条件,结果就把拜登的提议给搞砸了。
这一年来,加沙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巴勒斯坦的平民遭遇了大规模屠杀,城市被炮火夷为平地后陷入了饥饿之中,以色列人质在加沙的关押时间也变得更加漫长而痛苦。
眼看特朗普提出的协议和拜登的方案差不多,竟然支持者还多了不少,难免有人心里打鼓:到底是形势逼着各方都得低头让步,还是这份协议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斗争?
更让人捉摸不透的是内塔尼亚胡的“双面角色”——在华盛顿和特朗普碰头时,他身穿深色西装,和特朗普握手合影,身后挂着美以两国国旗,全程用英语表达“支持你结束加沙战争的方案,这个方案达到了我们的战争目的”,站得非常低调。
就在准备返回以色列之前,他的团队录了一段专门面向国内民众的视频。有人问他是否支持巴勒斯坦建国,他用希伯来语断然回应,绝对不可能。
协议里甚至没有提到这事,但他们明确表示会坚决阻止巴勒斯坦建国。
更奇怪的是,他还说特朗普也同意,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显然是在调和美国的压力和国内强硬派的要求。不过,这样矛盾的说法,真能让协议顺利推进吗?
再看看协议内容吧,特朗普那套外交风格里的“模糊”特点,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
协议虽然得到了特朗普、内塔尼亚胡的认可,还有英国和欧洲国家的撑腰,甚至还附上了以色列国防军撤退时期的大致示意图,不过,最重要的具体条款却明明白白缺失了不少内容。
比如停火之后的武器监管、加沙重建用的钱怎么分配、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改造的具体要求,这些关系到协议能不能真正实施的关键细节,全都没说清楚。
这类“只定框架不写细节”的做法,表面上似乎留了商量的余地,但实际上,却为后续的谈判埋下了不少隐患。
得明白,巴以问题早就积下不少怨气了,那些模糊不清的话,说不定会成为以后撕毁协议的理由。一旦谈判再陷入僵持状态,之前努力拼出来的推进势头很可能一下子就没了。
协议带来的内部争议,更把它的脆弱性给暴露出来了。以色列的主要反对党也表示支持,觉得这可能是结束战争的转折点。
不过,联盟里的那些极端民族主义者却站得挺坚决,反对的厉害。他们之前还特别喜欢年初提出的“特朗普里维拉”计划。
如果内塔尼亚胡想保持执政联盟,就得哄好那些极端派人士,这事儿可能会让他在后续谈判时刻意制造困难,甚至把协议破裂的锅甩给哈马斯。毕竟,特朗普当年定的协议框架,本来就给以色列留了不少否决权和不满意的余地。
从长远来看,这份协议到底能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真是个大大的悬念。
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的外长们在支持声明里特别强调,他们盼着协议能让以色列彻底撤军,加沙也能重新建设。
更重要的是,希望在两国方案的基础上推行公平合理的和平方案,让加沙完全融入巴勒斯坦国,而位于约旦河西岸的这块地区其实暗示了国际法院裁定“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领土不合法”的意思。
不过,内塔尼亚胡一直坚持,那些协议不过是为了“让以色列更接近打败哈马斯的目标”,甚至还否认巴勒斯坦在约旦河与地中海之间土地的任何权益。
同样的协议,双方的理解却大不一样,这种认知上的巨大差距,必然会让和平的步伐变得更加坎坷。
归根到底,特朗普的“加沙和平方案”就像一艘表面顺风顺水的船,外头看着挺顺畅,实际上船体满是裂痕,还承载着众多难以调和的矛盾。
它大概能暂时让战火稍作平息,可要彻底解决巴以间的根深蒂固难题,那还差得远呢。
要是以后谈判没能补充完整细节,又没办法让各方的核心需求都得到满足,这份协议最终很可能只是个短暂停火的闹剧罢了。加沙的和平,依旧像遥远的梦想一样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