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厂的退休职工其实蛮惨的。
对于一位退休老人来说,能相对安稳,舒适,有几个必要条件,一个熟悉的环境,一群熟悉的同龄人,稳定而且够花的收入,优质而且方便的医疗条件。
人老了,有些事情是无法控制的,比如身体的衰败,百病缠身;比如儿女远走他乡,身边无人照顾,这些是几乎所有老人都要面对的,但是有些事情,三线厂的退休职工就要逊色很多。
三线厂职工当年来自全国各地,对于这块他们生活了半辈子的三线厂所在地而言,他们是外地人,大多数没有亲戚在这,唯一的熟人,就是厂里这群一起生活半辈子的职工。
他们在这个高度熟人社会的厂区生活了半辈子,每天上班回家两点一线,所有的生活半径不会超过1平方公里,这里每一个人都相处了20年以上,每家人都知根知底,无话不谈。
但是等到退休以后,老职工很多在转制期就回老家了,厂子弟也都不肯住在破旧的厂生活区了。生活区的房子大多都出租出售,厂里的外来人占比越来越高,甚至比原本的“厂里人”还要多。
对于退休职工来说,能说话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了,所以他们只能坐在单元楼下,和为数不多的几个老职工面面相觑,默不作声的挑着菜,偶尔有人说话,也是:
“长春那边说,动力科的老李住院了,估计熬不了多久了。”
“元件厂的陈沪生跟着孩子移民了。”
“工会的北京老邱说要带孙子,没时间回来参加建厂周年活动了。”
三线厂相对封闭,设备齐全,独立小世界,但是随着国企改制,企业不再承担社会化职能,原本的职工医院变成了地方医院,职工商店、俱乐部被私人承包了,原本的门卫没有了,所有人都可以进进出出。
最主要的是,原本所有的生活设施都在一公里范围内,里面的职工都是熟人,对于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熟悉,比什么都重要。
而如今,很多原本近在咫尺的生活设施已经被拆除了,看病需要坐半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市区,买个菜都要走20多分钟。厂生活区里的汽车越来越多,但是没有一辆是属于“厂里人”的。
对于这些在这里生活半辈子的三线厂退休职工而言,这个他们曾经亲手修建的社区,变得无比陌生,甚至让他们觉得有点手足无措。
特别是回老家探亲,这原本出生于哈尔滨、长春、北京、上海的城里人,得知当年的同学邻居的退休工资是自己的两倍以上,看到他们的子女收入也高于自己的孩子,发现折磨了自己多年的顽疾,在老家的三甲医院能轻松找到专家来诊断治疗的时候,这种强烈的差距,让他们更加的怀疑自己当年的选择。
可是,在历史的浪潮面前,个人的选择又能掀起什么样的浪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