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公司发布了其参与美国海军第六代舰载战斗机F/A-XX竞标的概念图。 这款被视为美国海军“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计划核心的战机,旨在取代现役的F/A-18E/F“超级大黄蜂”和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其设计瞬间唤起了众多军迷对三十多年前YF-23“黑寡妇”的记忆。
这款战机概念图采用了流畅的隐身轮廓。 其顶部布置的发动机进气口设计,明显延续了诺斯罗普在B-2和B-21轰炸机上应用的隐身基因,这种布局能有效遮蔽雷达波照射发动机叶片这一主要雷达反射源。
值得注意的是,其独特的单座驾驶舱设计,与当前六代机普遍强调“有人-无人协同”的趋势似乎存在些许矛盾。
两者都拥有类似的菱形机头轮廓和如出一辙的整体气动理念。 YF-23当年由诺斯罗普和麦道公司联合研制,竞标美国空军的先进战术战斗机(ATF)计划。
它采用了B-2飞机的隐身原理,切尖的三角翼面积很大,尾翼平面形状呈锯齿状;发动机深埋在机身后部两个贝壳状鼓包内,S形进气道有效屏蔽了发动机压气机的雷达波发射。 YF-23在试飞中展现了优异的性能,其第一架原型机在不使用加力燃烧的情况下,就能实现1.43马赫的超音速巡航。
综合来看,YF-23过于强调隐身性能和超音速巡航性能,但在机动性方面,特别是与YF-22相比有所不足,并且其项目研发风险和新技术的应用较多,预算超支和进度滞后也是诺斯罗普当时面临的问题。
如今,在F/A-XX项目上,似乎将其深厚的隐身技术底蕴,从开创性的B-2轰炸机、即将服役的B-21“突袭者”,到X-47B无人舰载机的首次着舰经验,进行了融合与发酵。
F/A-XX是美国海军应对未来高端战场,特别是亚太地区快速提升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的关键一环。 美国海军要求其必须具备更强大的隐身性能、更远的作战半径、更高的武器载荷,以及与无人僚机协同作战的能力。
它需要成为网络中心战的节点,既能指挥无人机群执行侦察、打击任务,又能融入美国海军全新的分布式海上作战体系。 其作战半径预计将超过1551公里,并由MQ-25无人舰载加油机提供支持。
波音宣称其设计方案的最大作战半径将超过1700英里(约2736公里),比现役的F-35C“闪电II”提升了25%的航程。
波音的设计采用了流线型无尾三角翼布局,但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增加了可动鸭翼设计,以提升在苛刻的航母着舰条件下的低速操控性和机动性。 当然,鸭翼的引入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雷达反射面积(RCS),但波音似乎在隐身性与舰载适应性之间做出了权衡。
波音方案强调其作为“空中作战网络的指挥中心”的能力,能够同时协调4-6架MQ-25“黄貂鱼”无人加油机或“忠诚僚机”无人机集群作战。 波音还表示,其F/A-XX将采用基于F136发动机核心机改进的变循环动力装置,而非全新研发的发动机,这有助于节省约30%的研发成本。
方案据信更倾向于“全向隐身”设计,其飞翼布局和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应用,理论上能将雷达反射信号显著降低。 而波音则选择了更加均衡的技术路线,在确保必要隐身性能的同时,优先考虑了舰载环境的实战需求,特别是在航母起降安全性方面。
美国海军在F/A-XX选型时,需要综合考虑隐身性、航程、载弹量、舰载适配性、成本以及有人-无人协同能力等多个因素1。 因其B-21项目的成功经验展现出的预算控制能力,以及其在隐身技术和无人系统方面的深厚积累,而被视为有力的竞争者9。 但波音公司则凭借其长期生产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的经验,对航母起降、海上环境适应等技术有着深入理解。
F/A-XX项目预计将面临一系列技术挑战,包括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的成熟度、隐身涂层在苛刻舰载环境下的耐久性、以及复杂无人机协同作战技术的整合等。 美国海军原计划在2025年3月底公布选型竞标结果,但至今仍未发布官方消息,为这场价值千亿美元的世纪订单之争增添了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