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收官
在爆火多个热搜后,《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终于落下帷幕。
这一季的《脱友》,从出圈的选手和经典段子,到观众之间的口碑传播,整体表现都很不错。
Sir也第一时间看完了总决赛。
还是熟悉的节奏,首先是那些之前不太被关注的老面孔。
最终,何广智拿到了冠军。
决赛前,他说:“这是我第四次冲击冠军。”
五年坚守的脱口秀之路
他已经在脱口秀舞台坚持了五年。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舞台上,新人不断涌现,旧人常常被取代。
并不是待得久,就一定能获得更多关注。
广智也这么说:
“我不喜欢当主角,我更愿意做那个陪衬的人。”
何广智登顶逆袭
他一直是个配角,就像他早期成名时的样子——一个穷门开山鼻祖。
他总在讲自己平凡得有点乏味的生活,连关注的点都比一般人还要琐碎。
说白了,就是没什么存在感。
像听旁边的老朋友唠叨,你早就习惯了,甚至都不太在意。
但节目结束了,回过头来想,他也不会是第一个出现在你脑海里的人。
可这次,何广智登顶了,让人忍不住露出“老母亲般的欣慰一笑”。
脱口秀的多样魅力
我是个影视爱好者,今天咱不聊电影,聊点更接地气的——脱口秀。
你知道吗?脱口秀这玩意儿啊,不是只有一个人能火。它就像火锅,啥味儿都有,但谁都能吃出自己的味道。
Sir今天就来唠唠这一季里,那些让人拍大腿、笑到肚子疼的场面。
五个让我瞬间“啊”出来的一刻。
第一个:冠军封神——何广智。
说实话,广智拿冠军那会儿,真不是按套路出牌。
他自己也说过一个事儿,特别有意思。
第三季的时候,王勉拿了冠军,背着吉他站在台上,张开双臂,一脸“我就是全场焦点”的样子,那场面,简直了。
但广智不一样,他走的是另一种路子。他不靠炫技,不靠夸张,靠的是真实,是那种你一听就觉得“这人说的就是我心里想的”。
所以说啊,脱口秀这东西,不是谁都能当冠军,但每个声音,都有它炸场的那一刻。
回忆与现实的交织
说起这一幕时,他笑了笑,有点害羞,也有些羡慕。
回忆结束,他马上收起笑容,重新回到现实。
“我当时第一反应是,我肯定拿不了冠军,这件事对我来说太丢人了。”
普通人的舞台表现
他不太引人注意。
是他的表演不够好?还是剧本写得不好?
都不是。
其实,他自己也不太想被太多人关注。
因为他,就是一个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就像普通人只有在讲别人成功的时候,脸上的笑容才特别有感染力。
可一旦站到台上,他就开始偷偷笑、尴尬地笑。
讲第一个笑话时,他一开口就是自嘲,然后抿着嘴,不说话了。
从穷到富的自嘲转变
他的连招一直很固定。
以前用这套连招,是为了说他穷,“带刺的玫瑰”、“租72平米的豪宅”……
现在,他自己知道不穷了,别人也看出来了。
所以,他开始换个方向自嘲,不再说没钱,而是说自己“没有有钱人的样子”。
小人物的精明与细腻
他就像个早就设定好的程序,清楚自己的“亮点”在哪。
普通人身上那些不被注意的细节,他一针见血地挖出来,摆在大家面前。
这时候Sir才意识到,他的厉害之处不是穷,而是“精”和“细”。
就像他段子里那个算得不能再细的角色。
背后是一种小人物认真、用力活着的态度,不愿亏待自己,也不愿辜负别人。
这就是广智最让人动容的地方。
比如决赛第二段,他把自己比作《长安的荔枝》里的李善德。
两个精打细算的小人物,观众还在猜他会怎么埋包袱,
他却直接说出了心里话:
“我想知道,我到底能走到离冠军多远的地方。”
七年脱口秀历程
虽然这么说,但最后一个段子结束时,他的状态明显轻松了不少。
他没有再继续讲那些“穷酸”的包袱,而是拿出一份“述职报告”。
字里行间,写的是他这七年说脱口秀的经历——从一个想被大家记住的小演员,变成了还守在这个舞台上的老大哥。
说完,他只说了一句:“我到长安了。”
小帕:故事封神
台下掌声不断,欢呼声和“冠军”的喊声此起彼伏,久久不散。
因为大家明白,他真的配得上。
02 故事封神:小帕
节目播出后,她涨粉最快,成为这一季《脱口秀大会》最亮眼的选手之一。
和广智不同,她从不掩饰自己在意别人怎么看她。
但她的在意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力量。
她来自一个并不顺利的家庭,成长环境并不好。
她从不觉得自己的过去丢人,也不怕讲出家里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
父亲、奶奶、妈妈,都让她经历了不少波折。
但她从未因此自卑,反而把这些故事变成了自己的底气。
笑中带伤的坚持
每次她拿家人开玩笑,其实都是在一遍遍撕开自己内心的伤疤。
可她依然笑着,带着那种让人忍不住也跟着笑的轻松。
就像大张伟说的,大家就是喜欢看小帕笑的样子。
带复仇心态的舞台表现
她在笑的时候,总让人觉得有点不对劲。
像是在硬撑,像是在告诉自己“必须坚强”。
对她来说,这个舞台可能不只是展示自己,更像是一种执念——要向家人证明自己,要向过去的不公讨个说法。
这次总决赛,她讲了自己带着复仇心态回家的经历。
但这次,她得到的反应却和以前不一样了。
放下仇恨,坚定前行
在别人眼里,她已经证明了自己。
从某种角度看,她也完成了复仇,或者说,她终于放下了仇恨。
她的眼神里多了一份坚定,她知道,现在该向前走了。
小帕初登舞台
Sir想起不久前在网上看到小帕刚开始说脱口秀的样子。她留着短发,低着头,观众很难看出她心里在想什么。
逆境绽放的花朵
她现在正在舞台上蹦蹦跳跳,享受着观众的掌声。
就像陈鲁豫在《岩中花述》里问她对“岩中花述”这四个字有什么感觉时,她讲了自己的想法。
她说,这个词让她想到的是:在非常恶劣的环境里,一朵小花悄悄地开了出来。
鲁豫再问那朵花是什么颜色时,
她不假思索地答:“白的吧。”
语气轻松,像是随口一说。
人物封神:王小利
花开的那一刻,它就有了自己的意义。
03 人物封神:王小利
“我没烦恼。”
“世界围着我转,但我没证据。”
自在随心的“女巫”
一个45岁的女人,未婚,每天睡到自然醒,活得随心所欲。她不为谁而活,也不被世俗定义。她说自己没有烦恼,也没有目标。
有人觉得她自由洒脱,有人却觉得她是在自嘲。
在这个充满焦虑和压力的时代,像她这样活得轻松的人,反而显得格外不同。
她不随波逐流,也不迎合别人。她就是她,一个有主见、不走寻常路的“女巫”。
第一次站上这个舞台,她坦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毫不掩饰,也毫不妥协。
敢言敢活,自在如风
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也为此承受了更多。
有人说她不负责任,有人说她的段子是在炫耀。
Sir觉得,在王小利身上,有一种在这个平凡时代非常少见的东西——“敢”。
这是一种属于勇者的“敢”。
就像之前她举过《射雕英雄传》和《一帘幽梦》里女性角色的例子,她不回避表达自己的想法,却也因此被嘲笑。
但几十年后,她的观点才慢慢被人们重新看待。
现在说出来,是骄傲吗?还是趁机落井下石?
都不是。
她的这种“敢”,是一贯的。
不是为了卷入性别争论,也不是为了触碰禁忌。
而是一种很简单、却很难做到的事——
大大方方,活得自在。
04 价值封神:步惊云
如果要选出这一季节目中最震撼的表演,很多人可能会把票投给她。
她就是步惊云。
罗永浩曾说她是脱口秀舞台上的“摇滚歌手”。
那8分钟的“封神”表演,是Sir在听过很多段子之后,依然会反复回味的。
虽然对一些男性观众来说,她的段子像是在走钢丝。
比如她说:“我做梦梦到我出轨了。”
这句话看似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但对Sir这样的观众来说,却打开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她只是用女性的视角,让大家重新看看社会里的那些“规矩”。
在她带来的这个新角度下,那些我们早就熟悉的“老套路”再也站不住脚了。
女性情感与社会压力
女人“好色”,本来就是人之常情,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只有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才能分得清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不对的。
后来她提到自己看过一部纪录片,故事慢慢有了力量。
一个女孩因为被造黄谣,最终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无力的抗争
我是个影视爱好者,用简单、实在的话来说:
这不只是愤怒,更多的是无能为力。
她感觉身体里有好多力气,但就是用不上。
最后,她选择了最“轻”的一种方式——
一个女孩,最重要的,是活下去。
性别视角的反转力量
我是一个影视爱好者,用简单、实在、容易理解的话来改写这段文字:
有些观众对脱口秀里太多讲女性的话题感到不适应。但当性别反过来,男观众感受到的不适,其实正是女性 everyday 所经历的。
她的表达,就像一句句“活着”那样,简单,却很坚定。她想做的,就是让观众慢慢习惯这些话题。
听到这里的时候,Sir愣住了。他很久没看到语言有这么大的力量了。
作为观众,能听到这样的表演,真的很幸运。
05 最惊艳的表演:徐浩伦、谭湘文
最后,Sir想特别提一下这两位演员。
徐浩伦和谭湘文一上台,就被大家看好,而且他们去年还拿过冠军。
老匠人式喜剧表演
他们是一整季节目里,少数让Sir觉得厉害的人。
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到处都是单口喜剧的舞台上,还能有他们的位置?
原因很简单:他们的表演真正诠释了“喜剧”这两个字。
他们的笑点,纯粹、直接、让人忍不住笑出来。
仔细看的话,还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旧”。
他们像老匠人一样,在“做”喜剧。
就像木匠刨木头,石匠抡锤子,他们的表演是种手艺。
他们的技术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接地气,姿态低。
他们不会藏着掖着,会直接告诉你,他们在演戏。
比如决赛第一场,他们演的是侦探破案。
第二场,又演了一出车祸现场。
搞笑买菜日常
一高一矮,一个眼睛大,一个眼睛小,两人一搭一唱,演起了一场搞笑戏。
高个子叫老高,眼睛大,脑子也灵光,总爱吐槽;矮个子叫老矮,眼睛小,人却特别实在,常常被老高带跑偏。
这天,两人一起去买菜。老高走在前面,边走边说:“你说现在这菜价,跟坐火箭似的,我昨天还才五块一斤,今天直接翻倍。”
老矮一听,挠头:“那是不是得赶紧买点?”
老高:“对啊,赶紧买!”
老矮:“那你先买,我再想想。”
老高:“你再想啥?”
老矮:“我想我是不是该先去存点钱,不然买不起。”
老高:“……你这是什么逻辑?”
老矮:“我这不是怕买完菜没钱吃饭嘛。”
老高:“那你先吃我这顿饭,我请客。”
老矮:“那我不客气了。”
结果一进菜市场,老高一看价格,当场傻眼:“哎哟,这白菜怎么卖十块一斤?”
老矮:“你不是说五块吗?”
老高:“我是说昨天!”
老矮:“哦,那你昨天买的,今天就涨价了?”
老高:“是啊,你没看新闻吗?最近蔬菜供应紧张。”
老矮:“那我们是不是该多买点?”
老高:“不,我们应该少买点,省着点花。”
老矮:“那我买个萝卜吧。”
老高:“萝卜也贵。”
老矮:“那我买个地瓜。”
老高:“地瓜也贵。”
老矮:“那我干脆不买了。”
老高:“你这是要饿死自己啊?”
老矮:“我饿不死,我还能喝自来水。”
老高:“……你真是个奇葩。”
两人就这样一路吐槽,一路犯傻,把买菜变成了搞笑现场。
最后,他们什么也没买,只在门口拍了一张合影,配文:“今天,我们又成功地浪费了时间。”
我的风格:土味搞笑
我是个影视爱好者,但别指望我能说出什么高深的术语。我就是个爱看电影电视剧的普通人,看多了就有点想法,想说就说。
我改写文本的时候,语言要简单、直白,不装模作样。你要是觉得我写的太土,那正好,我就喜欢这样。我甚至会故意把原本挺正经的内容,改成带点调侃、带点搞笑的版本。
而且,我一上台,立马就不是原来的我了。我可能变成一个湖南大汉,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讲着段子,逗大家笑。这可不是普通话不好,是故意的,就像当年奇志大兵那样,带着点“土味”,反而更有意思。
我这个人,不怕贬低自己,还喜欢自嘲。谁让我是湖南人呢?说话带点“辣味”,笑点多多,花样百出,这才是我的风格。
方言与口技的沉浸体验
你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像是街坊邻居在舞台上说话,毫不留情,却特别真实。
他们不只是用方言,还会用各种方法让观众感觉身临其境。
比如决赛第二场,徐浩伦就表演了口技。
几声清脆的鸟叫,让人真的觉得他变成了一只鸟。
多样舞台,精彩纷呈
他们就像舞台上经验丰富的老艺人,却让人想不到,这竟是两个00后在表演。那一刻,Sir只想到相声界常说的一句话:“祖师爷赏饭吃。”
从广智夺冠,到漫才兄弟的特别演出,我们能感觉到,这个舞台最特别的地方——它很“多样”。
它不强调“标准”的胜利者,而是把镜头对准每一个站上台的人。
因为,比赛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
在第二轮决赛前,那些没能走到最后的选手们,还搞了一个“Family”环节。
他们站在一起,念了一封信,送给王继业刚出生的孩子——王好想。
虽然这个《脱友》最小的观众,可能还要好多年才能明白这些叔叔阿姨在说什么。
但他们还是认真地,用自己的经历、用段子,讲着关于爱、关于人生、关于怎么活的事。
友情的初次流露
起初,Sir还奇怪,这些人怎么突然变得这么感性了?
但一看,有人站都站不稳,有人跟不上节奏,忍不住笑出声来。
这就像朋友第一次认真地表达感情,不熟练是正常的。
毕竟在节目里,我们熟悉的友情,向来是嘴上不留情的。
比如,Sir很喜欢的一位选手孙书恒,在一次表演开始时,就吐槽了他的好朋友雪冰。
他们三人组叫“五条手”——因为雪冰因为意外只有一只手。
看到这一幕,你是不是也想起了余华说过他和史铁生一起踢足球的事?
神经病快乐大本营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神经病”的快乐大本营。
每年都有新来的“患者”,带着最新鲜的段子来报到,咱们就又多了一批“新朋友”。
说白了,这些“神经病”其实就是太单纯了,跟小孩一样,没啥心眼儿。
就像王小利在节目里说的,他最喜欢的活动,就是——逛公园。
简单吧?搞笑吧?接地气吧?
这就对了,这才是大家喜欢的节奏。
脱口秀的成长与欢笑
我是一个影视爱好者,喜欢用简单、实在的话来表达感受。
诗朗诵和逛公园,其实也像是走进了一个孩子的世界。
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只会哭。
慢慢长大后,学会了笑。
这个夏天,《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带给我们的,就是这两种情绪。
这些年,脱口秀从一开始的犀利、直接,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能表达对世界的理解。
就像一个孩子慢慢长大,开始学会用更多方式去认识世界、表达自己。
不管是那些第一次上台的选手,还是后来脱颖而出的黑马,他们带来的一个个笑点,比如“我展示”、“何陋之有”、“歇斯底里”,都让人忍不住笑出来。
这里的友情天南海北,却在彼此心中悄然绽放。
喜剧的意义,就是让人彼此靠近,或者让自己轻松一点。
这,大概就是脱口秀的成功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