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全国的公交客运量蹭蹭上涨到了781.88亿人次,真是挺惊人的数字。
那会儿,公交站台排起大长队,车厢内的乘客也是挤得满满当当。在邻居们眼里,做公交司机可是“稳当又体面”的活儿,被看成是“金饭碗”。
不过,光阴飞逝,到了2022年,公交的客运总量竟然一击腰斩,降到了353.37亿人次。
有些线路常常半天都难见一辆公交车跑过,赶上车的乘客寥寥几人。有的线路甚至干脆贴出了停运的公告。
曾经被视作民生保障“金饭碗”的公交系统,如今正陷入一股全国范围内的“关停潮”。长时间的亏损,就像一座大山,压得整个公交行业难以为继,喘不过气来……
公交客运量出现的“断崖式下跌”根本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时间积攒下来的一次集中爆发。
早在2015年,问题就露出了端倪,客运量逐年下降,虽然刚开始降得算不上剧烈,但还能靠财政补贴维持运营。
到了2020年,疫情一来,客运量简直就是断崖式下跌,与2019年比,几乎是劈头盖脸地被劈成两半。
其实,疫情只算是个催化剂,行业里那些根深蒂固的问题,早就埋藏在地下了。
公交市场现在得应付各种各样的竞争,五花八门的对手都在拼。
在长途方面,高铁的快速崛起对公交市场造成了几乎“降维打击”的影响。
2012年的时候,我国高铁的运营里程还仅有0.9万公里,转眼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跃升到4.8万公里。
高铁凭着速度飞快、乘坐起来特别舒服,再加上准点率高,在长途出行上,真是没得比的优势。
对于长途公路客运和一些从事长途运输的公交线路来说,高铁的这些优点简直像座难以翻越的大山,根本没有办法正面对抗。
这就导致,公交长途线路的收入大幅度减少。
而在短距离出行这块,私家车越来越常见,加上网约车发展得挺快,占了很多公交的乘客。
随着经济逐步壮大,私家车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许多家庭在中短途出行是,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自己的车,取代公共交通。
网约车凭借着“点对点、不用等、私密感强”的优势,正好打击了公交的那些主要难题,特别受到年轻人和社交恐惧者的喜爱,进一步压缩了公交的生存空间。
收支难以平衡,导致公交行业越来越陷入亏损的恶性循环。客流量急剧减少,原本依赖的票务收入也呈现出大幅度下降的趋势。
公交开支反而在不断上扬,燃料费跟着市场行情变动一路上涨,司机的工资待遇也因为行业规定和人力成本的抬升不断攀升。
除了这些,车辆日常的维修保养、线路的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花费,也是一样不可忽视的大头支出。
更让人头疼的是新能源车带来的压力,它的电池一般能用5到10年,一组电池更换下来可是要花18万,这让原本就紧张的运营情况变得更加难熬。
再加上财政补贴一减,这公交行业的财政支持就更捉襟见肘,难以维持下去。
因为财政吃紧,许多地方政府不得不减少了对公交的资金支持。同时,国家政策也做出了调整,改变了公交补贴的力度和方式,这样一来,靠财政补贴维持运转的模式就变得不太现实了。
在各种危机来袭的情况下,公交行业可得主动想办法“自我救赎”。
关键是要打破思想上的壁垒,行业的改变“纯粹靠公益和补贴”的老观念,转而树立“公益+市场”的双轮驱动新思路,学会在市场中找到出路,从“等待救援”变成“自己创造收入”,积极主动应对各种挑战。
模式的革新可是公交行业自我救赎的关键一环,靠着盘活原有的资源和开发新的增长点,才能找到新的发展出路。
“客货邮”结合成为车轮上的新商业模式,就拿南京公交来说吧,它们跟快递公司合作,把夜间的闲置运力用来运送快件,不但让原有的线路网络得到了充分利用,还缩短了市内配送的时间,把资源用得灵巧极了。
郑州公交把那些闲置的维修车间租给顺丰,做成快递中转站,把原本没用的资源变成了资产,还带来了一份稳定的租金收入,挺巧的办法。
在服务模式上,从“公共”逐渐向“个性化”转变,推出了定制公交、通勤专线、旅游专线啥的,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线路限制,针对特定群体,比如企业员工、游客等,提供更精准的出行服务。
南昌的“公交婚车”玩出新花样,经过改造变身婚庆用车,瞄准年轻人的个性化心思,不光炒热了话题,还带来了不少收入。
再就是想打破局限,从“本地”拓展到“国际”,这是公交行业开拓新增长点的另一个办法。
像宇通客车,2021年海外赚的钱差不多是国内的两倍,这也为整个行业打开了新的发展局面,还带动了国内公交行业的成长。
既然公交行业遇到这么多难题,不会真就消失吧?
这个嘛,答案是不是的,它在那里,民生底线是没法取代的。
老年人出门买菜、看病,公交车可说是他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对于学生来说,搭公交上下学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对于收入不高的人群,公交更是省钱又实惠的出行首选。
同时,公交车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肩负着社会公平、城市温度以及居民共同记忆的责任,它的公共服务本质,不能随意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