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航空领域的棋盘上,C919大飞机的每一步动态都备受瞩目。2025年,一则关于美国计划停止为C919大飞机提供航发的报道,如巨石投入舆论的深潭,激起千层浪。而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公司总经理切梅佐夫于8月21日的表态,更是为这一事件增添了新的变数与思考维度。
C919,这架承载着中国航空工业梦想的大型客机,自立项之初便肩负重任。从2007年立项,历经无数科研人员的日夜攻坚,到2017年首飞成功,再到2022年获得型号合格证并交付全球首架,2025年已有21架交付各航空公司 ,它的每一次突破都见证着中国航空工业从追赶到并跑的艰辛历程。C919总长38.9米、翼展35.8米,拥有先进的气动设计与大量树脂级碳纤维材料应用,不仅碳排放更低、燃油效率更高,还实现了163项关键技术突破 。然而,在其发展进程中,美国的技术封锁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此前美国政府就曾向通用电气航空发出通知,试图停止向中国出口C919客机使用的LEAP - 1C涡扇发动机 ,虽之后解除禁售,但朝令夕改的行径已让中国航空业深感技术自主的紧迫性。
切梅佐夫表示对中国同行的遭遇感同身受,绝非空穴来风。长期以来,俄罗斯航空业也饱受西方技术封锁与制裁之苦。从关键零部件供应受阻,到先进技术交流被切断,俄罗斯在航空技术发展上同样举步维艰。在这样的背景下,切梅佐夫承诺若中国提出需求,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定会回应并提供有效解决方案,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合作潜力与战略考量。
俄罗斯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底蕴深厚,拥有诸如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体等顶尖科研机构,其研制的AL - 31、NK - 32等发动机技术成熟,性能卓越 。若中俄在C919发动机问题上展开合作,俄罗斯的技术经验有望为C919提供新的动力解决方案,填补因美国可能断供带来的技术空白。从合作模式来看,双方或许可以技术转让、联合研发等方式,共同攻克发动机技术难题。一方面,中国拥有庞大的科研人才队伍与雄厚的资金支持,在航空材料、电子系统等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果,能够为合作提供坚实后盾;另一方面,俄罗斯在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的技术积累,可与中国形成优势互补。
对于中国而言,与俄罗斯的合作不仅是应对当下危机的权宜之计,更是推动航空工业自主可控发展的长远布局。通过合作,中国可以学习借鉴俄罗斯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加速自主研发进程,减少对西方技术的依赖。从国际地缘政治角度出发,中俄在航空领域的深度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全球航空市场中形成新的力量格局,打破西方航空巨头长期垄断的局面。
当然,合作并非一蹴而就。在合作过程中,技术标准的统一、知识产权的保护、合作机制的建立等都是需要克服的挑战。但只要双方秉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这些问题都有望迎刃而解。与此同时,中国也不会放松自主研发的脚步,在加大对航空发动机等关键技术研发投入的基础上,持续完善航空工业产业链,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切梅佐夫的表态为C919大飞机的发展带来新曙光,也为中俄航空领域合作描绘了新蓝图。在技术封锁与国际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中国航空工业正以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为双翼,向着更高的天空振翅翱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