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莱比锡红牛踢了一场热身赛,但他们的主力中锋本杰明·谢什科,连大名单都没进。
俱乐部体育总监马塞尔·沙夫给出的解释很直接:“几家俱乐部对他有强烈的兴趣,我们决定今天不安排他上场。”这话说得已经不能再明白了,当一家俱乐部在转会窗期间,因为“兴趣”而雪藏一名健康的核心球员,通常意味着谈判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纽卡斯尔是那个最先亮出底牌的,直接一份总值8000万欧元(约7000万英镑)的报价单递了过去。这份报价很具体,7500万固定,外加500万浮动。
结果呢?莱比锡连眼都没眨,直接拒绝。
这意味着,想带走这位斯洛文尼亚射手,价格还得往上涨。有消息称,莱比锡的心理价位可能高达7900万英镑,也就是9000万欧元。
曼联就是另一个在牌桌上虎视眈眈的买家。根据转会专家罗马诺的说法,曼联一直在和莱比锡保持联系,只要谢什科点头,他们就会立刻提交报价。
一边是新欢人见人爱,另一边,曼联队内的旧人却显得无比尴尬。这个人就是丹麦中锋霍伊伦德。
权威的BBC报道,曼联已经准备以3000万英镑的价格把他卖掉。这个价格,充满了羞辱性。
两年前,曼联从亚特兰大引进他时,花了足足7200万英镑。如今签约5年,才过了两年,他的账面价值还有4300万英镑。如果真以3000万英`镑卖掉,曼联在账面上就要直接亏损。
讽刺的是,这位22岁的前锋还在为自己的位置拼命。对阵伯恩茅斯的比赛后,他主动找到媒体,强调自己本该打进两球,并且明确表达了留队的愿望。
一个拼命想证明自己,一个却被俱乐部摆上了货架。更扎心的是,曼联正在追逐的谢什科,年龄比霍伊伦德还要小三个月。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更新换代,这几乎是在宣告,两年前那笔7200万英镑的投资,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
那么问题来了,曼联哪来的底气,在已经为库尼亚和姆贝莫花掉超过1.33亿英镑后,还敢去追逐近8000万英镑的谢什科?
俱乐部内部人士坚称,他们不必先卖人筹钱。
他们的算盘是这么打的:库尼亚和姆贝莫的转会费是分期付款,压力分摊到了未来几年。拉什福德租借去巴萨,对方全额支付工资,这就省下了1200万英镑。再加上上赛季外租桑乔等人的开销节省,里外里又是一笔钱。
更重要的是,俱乐部通过青训球员的二次转会条款,拿到了2070万英镑的纯收入。甚至切尔西“退货”桑乔,还补偿了500万英镑。
你看,东拼西凑,再加上拉特克里夫爵士上任后大刀阔斧的两轮裁员,曼联的财政似乎一下子变得灵活起来。他们声称,即便需要出售桑乔、加纳乔等人,也并非必须在引进谢什科之前完成。
这种操作,与其说是精明的财务管理,不如说是一次高风险的财务腾挪。
他们把未来的收入和潜在的节省算了进去,为当下的豪购提供理由。但这套逻辑的背后,是对过去错误决策的掩盖。
花7200万英镑买一个前锋,两年后承认错误,准备亏本甩卖,然后再花可能接近8000万英镑的价格,去买一个更年轻、但位置和特点都高度相似的替代者。
这套操作,展现的不是重建的决心,而是一种不断用新的、更昂贵的错误去覆盖旧错误的恶性循环。霍伊伦德的挣扎和谢什科的高价,共同构成了曼联当下引援策略最真实也最荒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