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改路遇60亿美元缺口,中方换融资方式,北部经济命脉待续通
巴基斯坦财政部在2025年8月一声话甩出来,说喀喇昆仑公路的升级改造还差整整60亿美元,这一下我脑子里就闪过那条山间蜿蜒的灰色长线——你们想啊,那可是从1966年开始修、1978年全线通车的“中巴友谊路”,几十年的风吹雪打、泥石流冲刷,老天爷一点都不手软。坐在办公室里的官员拍着桌子说要分阶段干,中方这次却没像过去一样直接掏“两优贷款”,而是摆出个新姿势:帮你找多边机构担保发债,但钱得自己去凑。我心里嘀咕,这跟以前真不一样啊,连中国进出口银行当年的赫韦利扬至塔科特段13.15亿美元项目都成了回忆。
那天我正泡着茶翻世界银行报告,看见巴基斯坦外债已经飙到1257亿美元,我下意识扶了扶眼镜——这数目可不是小孩玩具币。从中国借的钱占16.2%,其他大头是世行和亚开行这些多边金融机构。怪不得中方要推他们多找几家借主,不然总吊在一棵树上容易断。这事儿让我想起楼下水果摊老板老马,他欠供货商的钱太集中,有一次苹果涨价直接把他砸懵。会场上有人低声说:“这样也好,能顺便让他们熟悉国际市场。”我看旁边一个年轻工程师用笔戳着地图,一脸苦笑。
后来听说亚洲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点头,要给2.5亿美元熊猫债券做担保——亚开行1.6亿、亚投行1.25亿。有担保利率就能压下来,这跟邻居阿姨买房找她弟弟做共同签名一个道理。我忍不住插嘴:“这比单靠优惠贷款聪明些。”有人笑,说老师您这是站着说话腰不疼,你试试冬天走那段被雪封三个月的路?屋外风呼呼地灌进来,我脑子里浮现卡车司机蹲在轮胎旁烤火的画面。
财政部还打算分三阶段发10亿美元熊猫债券,第一波先来2.5亿。我想起去年学生小李写论文分析国际投资者心理,他用一句很土的话“怕你还不上钱,就怕吃亏。”不过有了多边机构背书,总归能拉高信用评级,多几个愿意掏钱的人。中方也没闲着,一直鼓励企业参与,比如陕建控股接手达苏KKH-02左岸改线公路,用的是成熟技术方案,让后续工程少踩坑。我喝口茶,看新闻照片上的工人戴着黄色安全帽,在钢梁上弯腰拧螺丝,那动作让我想到修自行车链条的小伙子,同样专注得像世界只剩这一件事。
PPP模式也被搬出来了,把部分运营权收益权交给私企换前期资金。这招像村里的水厂承包给私人后水质反而好了些,因为人家盯紧每一滴水值多少钱。同时政府批了卖掉一些国有资产股权,比如港口、电力公司等,据估算能筹几十亿,还严查偷税漏税补财政收入。有同事摇头叹气,“卖家底也是无奈之举”。窗外传来街角孩子吵闹声,我突然觉得这种国家级的大项目和普通家庭攒学费其实异曲同工,都得精打细算又冒风险。
到了2024年7月,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建成K9隧道,这是改线的大突破;2025年6月达苏公路Looter拱桥合龙,从此更安全。最让司机开心的是,从2024年冬天开始,全季通车,不再因大雪封闭,一个卡拉奇到喀什的货运时间从14小时缩到8小时。这数据让我眼睛一亮,比海运省30%成本,对农产品纺织品出口都是福音。有个物流公司经理拍腿感叹:“这才叫命脉畅通!”他的声音盖过电视里的天气预报,让屋里的人都抬头看他。
但困难依旧扎堆儿来。地质条件恶劣,道穿喀喇昆仑山脉,每逢雨雪季节就是泥石流、雪崩表演现场。我记得2010年的洪扎山谷滑坡,把道路生生截断,中方花几年才修好,还挖了五条隧道防险。这次施工队员谈起那些风险时眉毛皱成了一团,说机器半夜被冰冻住只能烧油桶取暖。而资金压力更是悬在头顶,惠誉提醒如果管不好赤字可能拖累主权债务,到时候连发债机会都难求。一位财务顾问低声对我吐槽,“就怕最后变成纸上蓝图。”
安全问题也是心病之一。北部离阿富汗近,恐怖活动偶尔袭扰;2024年瓜达尔港附近中方人员遇袭事件仍历历在目。当时军队加派守卫,但谁敢保证万无一失?一个退役军官拍拍我的肩膀,“老师,这活真不是胆小鬼干得来的。”他语气沉重,却又带点自豪,好像这种艰险正证明自己的价值似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推进建设,每一步都是考验耐力与信任。
然而意义摆在那里,就像磨破鞋底爬山最终看到云海一般值得。不只是交通便利,更牵动区域经济格局变化。一旦全年畅通,从南到北货物运输效率提升,将可能推动2030年前双边贸易额冲破200亿美元。本地就业增加几万个岗位,小镇旅游业兴旺起来——苏斯特的小餐馆挂出“炒面炒饭”招牌吸引游客,那香味隔街飘进民宿院子,引得孩子们围观厨师翻锅表演。一位世界银行顾问笑称GDP增速可提1-2个百分点,我听完忍不住摸摸肚皮想着是不是该去尝尝那碗热腾腾牛肉面。
合作层面的深度也随之增加,即便融资方式变了,中方依旧提供技术设备支持,如智能张拉设备、预制梁技术等,让巴基斯坦本土施工水平提高不少。他们甚至计划沿途建设物流园区与经济特区,为未来更多合作埋伏笔。在教室讲这个案例时,有学生插话问,“老师,他们真的会一直扛吗?”我顿了一下回答,“至少现在,两国是在一起扛。”
所以,当我们再提起那个60亿美元缺口,其实它背后是一场关于责任分配与发展路径选择的大考题,不是谁帮谁,而是谁愿意为共同利益调整步伐。如果这个项目顺利收尾,它不仅延续的是道路,更是一种彼此信赖后的新合作模式,就如同老朋友之间少了一点直接资助,多了一份并肩寻找办法的默契,这种关系比单纯送钱复杂,也更耐走长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