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放假了,龙队就真能把自个儿摁在家里,连门口的WTT比赛都忍住不看一眼?
这事儿吧,越想越觉得玄乎。
球场上缺了他,那感觉,就像一锅沸腾的火锅,结果发现没备蘸料,魂儿都没了。
这几天风言风语的,说龙嫂夏露带着俩娃潜入观众席了。
这瓜保不保熟不知道,但一想到他家那个小儿子奥里弗,我就忍不住乐。
上次李宁搞活动,那小家伙脚上就蹬着一双孙颖莎同款的小黄鞋,妥妥的“莎莎粉”。
你说,这当爹的心里得是啥滋味?
自己是乒坛独孤求败,结果儿子成了队友的铁杆粉丝。
这画面,简直是国乒版的“我的偶像的儿子是我的粉丝”。
这么燃的现场,真能忍心不让那两个满地翻跟斗的小伙子来瞅瞅?
就算当不成球童,找机会跟莎莎姐要个签名,那也够哥俩在幼儿园里吹半年的牛了。
时间往前倒一年,北京大满贯,他还一手牵着一个“小天使”入场,把自己的幸福,那么坦然地昭告天下。
他身边的夏露,在经历了那么多网络上的狂风暴雨后,第一次那么从容地站在镜头前。
你看她如今的眼神,那是一种见过大风大浪后,觉得一切都“不过如此”的平静,沉淀出一种别样的贵气。
一个女人过得好不好,真不是靠名牌包堆出来的,而是刻在眉眼间的舒展。
可那种温馨的场面背后是什么?
是我们看不见的,用二十年汗水和伤病筑起的铜墙铁壁。
“马龙”这两个字,早已被我们神化,成了“超级全满贯”的代名词,成了永不言败的精神图腾。
但哪有什么天生的神。
在国乒,信奉的法则是“拿第二就是输”。
这地方,从来就不是什么“快乐星球”。
你以为他们是享受比赛?
别天真了。
我总记得王楚钦有次采访说,本来挺久没练,心态挺佛,可“一拿上球拍儿,还是想赢”。
那种想赢的本能,是刻进骨子里的,是碾碎了天性里所有随性、散漫之后,重塑出来的肌肉记忆。
所以你看那个曾经一笑起来,眼睛里像有星星的樊振东,几年下来,眼神里的故事都快溢出来了。
这就是代价。
成为“神”的代价,就是得先杀死一部分的“人”。
敏感会被磨成神经质,不拘小节会被逼成步步为营,骨子里的幽默感,最后都成了掩饰疲惫的幌子。
所谓的“完美造物”,不如说是“完美的残酷品”。
这么一想,马龙如今的选择,就太好理解了。
他把青春、热血、伤病,所有的一切都给了那个四四方方的球台。
现在,他只想把时间还给那个叫夏露的女人,还给那个穿着莎莎同款球鞋的小儿子。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后悔药,错过的成长,只能笨拙地一点点往回找补。
所以,他到底来没来现场,这事儿还重要吗?
或许他就在某个我们看不见的角落,像个最普通的球迷,或者说,像个最普通的父亲,看着儿子为自己的队友尖叫。
那一刻,他不是六边形战士,他只是奥里弗的爸爸。
这笔账,怎么算,都值了。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