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添接全红婵进校园,两大冠军同框很吸睛!可全红婵身形比以前宽,她的跳水 “发育关” 难题,现在藏不住了。
9 月的暨南大学刚开学,就迎来了最受关注的新生 —— 全红婵。
跟其他新生自己搬行李、找宿舍不一样,她的报到现场有个特别的迎接者:体育学院院长苏炳添。
全红婵站在旁边,头发随意扎着,手里攥着校园卡,偶尔抬头笑的时候,还能看到当年东京奥运赛场上那个腼腆小姑娘的影子,只是身高悄悄长了些,肩膀和腰腹也比以前圆润了不少。
全红婵的身形变化,懂跳水的人都知道意味着什么 —— 这是运动员躲不开的 “发育关”。
18 岁正是身体快速生长的年纪,骨骼、体重只要有一点浮动,就可能影响空中转体的速度,进而改变入水的水花效果。
之前她参加比赛时,教练就透露过,为了控制体重,她得严格调整饮食,有时候训练量大了饿到胃疼,也只能靠少量加餐扛过去。
有次比完赛,她跟教练陈若琳小声说 “想多吃碗饭”,那语气里的委屈,至今让不少人记得运动员光鲜背后的不易。
这次她回老家养伤那段时间,难得能跟家人一起吃饭,妈妈做的家常菜、家里种的荔枝,都是她平时封闭训练时吃不到的,或许就是这段时间的放松,让她的身形比之前宽了些 —— 可对十米台选手来说,“放松” 有时候就是种 “负担”。
除了 “发育关”,全红婵现在还要面对新挑战:怎么平衡学业和训练。
作为大一新生,她要跟其他同学一样上数学、英语课,可常年以训练为主的她,文化课基础跟普通学生比难免有差距。
之前就有人好奇,她没经历过完整的高中学习,能不能跟上大学课程?
学校会不会为她制定特殊的学习计划?这些都是她接下来要慢慢适应的。
而跳水这边,她的腰伤和脚腕旧伤还没完全好透,之前就因为劳损退出过全国赛,错过了世锦赛。
现在既要按时上课,又要保证每天至少 4 小时的训练量,时间分配本身就是个难题。
有熟悉跳水队的人说,她大概率会采用 “半天上课、半天训练” 的模式,可这样连轴转,对 18 岁的身体和精力都是不小的考验。
其实不管是身形变化,还是学业压力,全红婵已经在做一件很勇敢的事:跳出 “奥运冠军” 的舒适圈,去尝试新的可能。
14 岁拿奥运金牌时,她是 “横空出世的天才”;后来拿遍亚运、全运冠军,她是 “跳水界的顶流”;现在走进大学校园,她成了 “需要补文化课的新生”。
每一个身份转变,都意味着要面对新的困难。
她的爸爸最近拍了段她在果园摘荔枝的视频,镜头里的她穿着普通 T 恤、踩着运动鞋,蹲在树下摘果子的样子,跟老家的孩子没两样。
或许比起 “她还能不能拿金牌”,我们更该记住:她首先是 18 岁的全红婵,然后才是奥运冠军。
她有权利吃顿饱饭,有权利尝试大学生活,也有权利在面对 “发育关” 时,慢慢来。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全红婵该优先适应大学生活,还是继续专注跳水训练?
如果她暂时调整状态,给身体和学业多一点时间,你会支持她的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