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能不能守得住?外头挺乌克兰的不少,说“苏醒”就在眼前。有人坚信,不管经历多少失败,只要还有一口气,乌军就有机会反击,说不定哪天还能翻盘。这种信念就像抓着救命稻草,每场战斗都盼着转机。但另一边泼冷水的也多,直指乌军已经穷途末路,资源像水缸里的最后几勺水,马上见底。无人机本是乌军的拿手好戏,如今技术兵都不敢上阵,怕变成“耗材”。特朗普站出来发话,左右逢源,对乌克兰说“要加油”,对俄罗斯说“要克制”,最终压得双方喘不过气。这种明争暗斗,谁也没把握,像极了两只螃蟹赛跑,谁最后能爬出泥潭,没人敢打包票。更扎心的问题是:这到底是没头绪的拉锯,还是下一场爆发的前夜?
单看装备,乌军的无人机与情报系统原本算一把好牌。技术过硬,灵活机动。刚开战时,大家还拍手称快,但很快问题来了——物资供应跟不上,士兵困成驴。那些被誉为“眼睛”的侦察兵小分队,如今仿佛成了靶子。一边是俄军的高精度打击如影随形,另一边是无人机操控员的被动“透支”。人们发现,现在无人机任务成了“高危职业”,不是信息英雄而是“炮灰预备队”。很快,没人愿意上前线,训练时间刚够会开关和操作,马上就要顶上去。前方“补人头”,后方“补装备”,越补越虚。普通人家最担心的还是自家孩子:是不是死在了一个遥远的无名壕沟?到底是谁为失败买单?这些疑问,成为乌克兰街头巷尾的家常便饭。
表面上,战线略有冷却。乌军拼命组织力量,调整位置。外人看着,一时半会也没新动作,不如说大家都暂停呼吸,等下一个爆点。一线士兵却没法真正歇下。“调整”而已,意味着没有增援,也没有胜算,只是在等暴风雨再临。此前传出的队友用无人机求生的那一幕,把乌军后备的困境和心理压力暴露无遗。国际媒体一片哗然,但援助的承诺逐渐缩水,西方变得谨慎。前线士兵家属最清楚,所谓“前线平静”,只是暴风前的平静,更大的痛苦可能还在后头。有人说,这场战争已经不是谁更有勇气,而是谁还能撑到最后:金钱、设备、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