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上那句“买红利就能穿越牛熊”又火了。别急着把钱包丢进红利池,先看几组冷冰冰的数据:从今年4月初开始的这波小牛行情里,中证红利ETF(515080.SH)涨了约12%,同期沪深300ETF(510300.SH)涨了约20%;放长一点看,上一次小牛(2019年4月到2021年1月),沪深300累计涨约45%,而传统红利代表(510880.SH)竟然倒跌约8%,两者差距超过50个百分点。事实告诉我们:红利在熊市里确实“跌得少、波动小”,但在强势牛市里往往“涨得慢、容易落后”。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近两年大量资金涌入红利产品。515080自2019年成立,2023年初规模约8亿份,如今扩大到约44亿份;而规模最大的红利低波ETF(512890.SH)从2018年成立到2023年初还只有约3亿份,现在却激增到约178亿份。这既有政策推动的因素,更反映了许多投资者在上轮漫长熊市中体会到了红利的防御价值,于是在牛市来临前大量建仓。
问题是,这波新入场的红利拥趸们,是把红利当避风港,还是当万能金钥匙?我见过不少评论,像“既然跌得少,为什么不全仓?”这种声音不少,甚至有网友打趣说:“把全部钱交给红利,人生从此稳如老狗。”但现实通常没这么简单:把全部资金梭哈在传统红利上,一旦大盘持续上涨,很可能错过市值扩张的大头。
基于历史表现和当前估值,给出三点更接地气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1、稳健型配置:把红利当长期防御工具的一部分。用定投或长期持有的方式去平滑波动,不必时时盯盘。红利可以降低组合的波动,但不是保底账户。
2、追求超额的玩家:不要只看“高分红”,可以关注带风格的红利指数,比如“红利质量”“消费红利”“深红利”这类更具弹性的品种。它们既保留了红利的基因,又在估值和股价弹性上更灵活。目前在复来智投智能评分榜上,红利质量、消费红利和深红利的评分均在80分以上,说明此刻这些细分板块的投资价值相对较好。
3、更积极的仓位管理:当市场确认进入牛市节奏,可以适度降低传统红利比重,转而增配质量类或行业红利,提高在牛市中的参与度。风格轮动时,灵活调整仓位比死守单一策略更能兼顾防御与进攻。
展望未来:如果A股继续牛市格局,传统红利的相对劣势可能会持续;但如果市场回到震荡或出现回调,红利仍然是优秀的防御性资产。记住一句话:红利的双重特性就是“跌得少、涨得慢”。基于这个特性,投资者可以做差异化部署——把红利放在稳固的一角,同时用其他更有弹性的工具去争取上行空间。
要不要把全部资产压在“永远不输”的红利上?或者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用更灵活的策略去争取更大的收益?留言告诉我你的选择和理由,看看大家是更偏“稳健养老派”还是“牛市搏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