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蓝天之间,一架线条锐利的歼-35隐身战机和威武的歼-15“飞鲨”一起编队飞过航母甲板,这一幕看起来令人震撼。许多军事爱好者为此议论纷纷:既然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全球第二个装备隐形舰载机的国家,为什么不用似乎“落后”的歼-15彻底退役呢?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答案远不是简单的“换新换代”几个字可以说清楚的。
歼-15“飞鲨”作为中国第一款航母舰载战斗机,身材庞大到在全球现役舰载机中都是“巨无霸”。它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33吨,比美军的F-35C的27吨级别还要重不少。
这让它拥有两项无法替代的关键战斗力:超过8吨的惊人弹药载荷和超过1000公里的作战半径,在远程反舰行动中,它可以携带多枚鹰击-83反舰导弹进行密集打击,这也是目前隐形战机由于内置弹舱容量有限难以达到的水平。
反观歼-35,虽然它拥有17.3米的紧凑机身(比歼-15短了4.64米)和11.5米的折叠翼展,这样在福建舰上可以多载大约20%的战机,但它的最大优势在于作为第五代战机的“隐身杀手”。
锯齿状尾喷口设计结合吸波材料的运用,大大降低了雷达反射面积,让它能够突破敌方的防空体系,执行“踹门”任务。不过,隐身能力和重载能力目前仍难以兼得,这也是美军一直坚持用FA-18EF“超级大黄蜂”和F-35C搭配使用的主要原因。
中国海军的安排其实都遵循了现代航母舰载机配置的黄金原则:体系作战,功能互补。歼-35用它的隐身优势出击进行侦察,撕开敌方防线;而歼-15则扮演“弹药卡车”的角色,携带重型反舰导弹,发起致命一击。更重要的是,歼-15还衍生出了专门负责电磁攻防的歼-15D电子战机。
这款战机没错,就像中国版的“咆哮者”,能有效干扰敌方雷达和通讯。在红箭军演中,它甚至展现了压制五代机的实力。这种“软杀伤”的方式,正是隐身战机难以兼顾的重要战斗能力。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能够支撑更丰富的舰载机搭配,除了歼-15系列和歼-35外,还配备空警-600预警机进行空中指挥,攻击-11无人机负责高风险的侦察任务。这种布局类似于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的“隐身突击+电子压制+预警指挥+无人僚机”全方位作战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歼-15不再只是单纯的空中优势战机,它逐渐转变为一个多角色的作战节点,作用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加重要。
技术不断革新的连续性也很重要。歼-15经过十多年的部署,相关的维护体系、飞行员的训练,以及战术的制定都已经非常成熟。
和之前比,歼-35虽然已经停止使用空速管,换上了低可视的涂装,也意味着它已经进入了服役的最后准备阶段,但要真正具备完整的战斗能力,还需一些时间。
重型舰载机独有的长航程和长时间悬停能力,在远洋护航和巡逻警戒的任务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就像美军的FA-18至今仍在航母中占据超过60%的比例一样。技术成熟的四代半战机与五代机混合编组,成为各国海军理智的选择。
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把歼-35弹射上天时,紧接着歼-15D也开始启动电子干扰吊舱。这一幕展现了中国舰载航空兵的聪明之处:不单单追求某一件装备的绝对先进,而是通过多个系统的结合,激发出“1+1大于2”的作战效果。
从“飞鲨”独自作战到隐身战机与电子战机紧密配合,中国航母战斗群正用“雙剑合璧”的方式,在远海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制空新局面。这反映出一种源自实战的军事思维——最先进的技术未必就是最适合的,而决定胜负的关键,常常在于各种功能的精准配合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