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公安摇人不停,半个内娱全来了!这背后是为何?
都说西安公安这波“摇人”反诈宣传干得漂亮可有谁琢磨过这背后藏着的其实是一套精密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和城市关系学的活教材。这事儿火爆出圈绝不是请几个明星喊喊口号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情感资产”激活行动,把埋藏在地域文化里的无形价值给实实在在地变现了。
整个操作的起点选得就极有讲究,找张嘉益用他那口地道的陕西方言出镜绝非偶然,这是在用最具“乡党”认同感的符号去测试地域情感这张牌的极限威力。这一炮打响了,后面整套打法的核心基调也就定了,那就是情感共鸣必须走在流量明星的前面,先拉近关系再说别的。紧接着邀请刘浩存就是一次战术升级,她虽然不是陕西人但在西安拍过戏,这就把“摇人”的范围从血缘上的老乡扩展到了所有对这座城市怀有善意的“友军”,池子一下子就大了起来。再到周深演唱会现场直接植入反诈口号,那更是把宣传玩到了新高度,几万人的娱乐狂欢现场瞬间被转化成了反诈知识的接收场,这种对物理空间的巧妙利用,成本低效果又好,简直是神来之笔。
网上对这事儿的看法基本分两派,一派觉得只要有效果管他什么形式,在现在这个注意力比金子还贵的年头,能让反诈知识进脑子就是天大的功劳。另一派则忧心忡忡,认为诈骗是件很严肃的社会公害,这么闹哄哄地一搞,会不会让大家觉得诈骗这事儿没那么可怕了,反而消解了对犯罪的痛恨。我倒觉得,这两种看法都只说对了一半,大家好像都忽略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那就是这种模式会不会让官方宣传对明星产生依赖。当一件事需要明星站台才能火,那到底是事情本身重要,还是明星的光环重要?更要命的是,现在全网都在夸传播量有多惊人,又有谁去认真评估过,到底有多少人是因为看了这些视频,才真正躲过了一次真金白银的诈骗?如果大家最后只记住了谁来了,却压根没记住反诈的知识点,那这场热闹不就成了最大的资源浪费。
说到底,西安这波操作的真正高明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把一次单向的官方灌输,变成了一场双向奔赴的“故事共建”。它没有用生硬的口号,而是用了一个非常江湖气的词“摇人”,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社交属性,让普通人乐于去讨论和传播。更绝的是,他们还搞起了“下一个摇谁”的投票,让网友觉得自己不再是观众,而是成了策划的一部分,这种参与感才是维持话题热度的核心燃料。这背后,其实是政务新媒体运营极度“内卷”的体现,不搞点新花样,就只能被信息的洪流淹没。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种模式的成功有其特殊性,它严重依赖陕西那种强大的地域文化认同感,这套打法要是原封不动搬到深圳那样的移民城市,效果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
所以在我看来,大家别光顾着给西安鼓掌叫好,更应该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对其他地方来说,不能光想着去复制“摇明星”这个动作,而应该去学它背后的逻辑,那就是如何激活你们本地独有的“关系资产”,找到能跟本地人产生强烈情感连接的那个点。第二,对于西安自己而言,这场狂欢过后,最关键的任务是如何把一时的热度,转化为民众长期的、自发的反诈自觉。我建议啊,接下来不妨搞个新活动,别再问“下一个摇谁”,而是发起一个“我被哪个提醒救了”的故事征集,让那些真正受益的群众站出来说话,把焦点从明星拉回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上。只有这样,这场现象级的宣传,才算真正完成了从“出圈”到“落地”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