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超市将20%的招聘名额定向留给退伍军人时,这仅仅是营销噱头还是战略布局?8月8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宣布新乡三胖店千名招聘计划中,200个岗位专为边防退伍军人保留,这一举措迅速引发热议。但深挖其十年来的用人轨迹会发现,这家企业早已把退役军人就业做成了系统化工程。
拥军举措的长期主义视角
胖东来的退役军人政策并非始于此次招聘。其门店应急消防队90%成员由退役军人组成,这个特殊配置已持续运作七年。根据企业2022年社会责任报告,过去五年累计吸纳退役军人487名,三年留存率达82%,远高于零售业平均员工留存率。湖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数据显示,胖东来是当地唯一定期开展"定岗培训"的民营企业,近三年联合开设电子商务、仓储管理等课程培训退役军人超百名。
这种持续性投入形成独特的人力资源结构。在新乡旗舰店,从生鲜区的"五定"货架管理到节假日的客流疏导方案,军事化管理标准被移植到零售场景中。一位负责冷链物流的退伍士官透露,他们班组创造的配送准时率记录已保持23个月,这与其在部队养成的时效观念直接相关。
从边疆哨所到商超货架的转型故事
曾在喀喇昆仑服役五年的王某(化名),如今是胖东来酒水区的陈列师。他经历了为期三个月的带薪转型培训,包括商品知识学习、服务礼仪重塑以及专门的心理适应课程。"最初总不自觉地站军姿,现在懂得用微笑化解顾客抱怨",王某坦言军事素养与服务业要求的柔性表达确实需要调和。
这种转型背后是企业设计的特殊培养路径。退役军人前六个月享受"双导师制",一位传授业务技能,另一位负责心理调适。仓储部门将部队的"三分四定"原则改良为商品管理标准,生鲜区借鉴战备粮仓的先进先出法。消费者调研显示,退役军人班组服务的区域,客诉率低31%,而应急事件处理满意度高出平均值45%。
军事素养与零售基因的化学反应
国防科技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的分析指出,退役军人群体存在三重优势:纪律性体现在胖东来郑州分店的物流数据中,退役军人班组配送误差率仅0.7%,比普通团队低23%;执行力在春节备货期显现,同等客流量下补货速度快40%;2021年郑州暴雨期间,退役军人团队30分钟完成价值300万元贵重商品转移的案例,则验证了应急处突能力。
这些特质恰好对应零售业的人才痛点。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3年白皮书显示,基层员工年均流失率34.7%,而胖东来退役军人员工该数据仅为8.2%。更值得注意的是其管理效益,使用退役军人担任组长的生鲜损耗率控制在1.2%,比行业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
制度性保障构建良性循环
胖东来建立了特殊的晋升通道:军旅经历可视同基层管理经验。近三年数据显示,退役军人晋升课长的比例达15%,店长级8%。这与政企合作机制密不可分,其与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建的"需求清单-培训清单-就业清单"闭环系统,解决了63%的专业技能错配问题。
湖滨区退役军人创业典型于伟的案例更具说服力。他创办的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500亩,带动就业100余人,其中退役军人10余名,年增收40余万元。这种"创业带动就业"模式与胖东来的就业吸纳形成互补,构成区域退役军人安置的完整生态链。
社会责任的商业正反馈
消费者调研揭示出意外收获:76%的顾客会因"拥军企业"标签提升好感度,退役军人服务区域的复购率高出均值12%。对比其他企业停留在"节日慰问"层次的拥军行为,胖东来将退役军人作为核心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实现了社会责任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当郑州分店退役军人班组创造的年坪效达到普通区域1.3倍时,这个数字诠释了于东来的商业逻辑:真正的社会责任不是成本,而是能产生复利的战略投资。在零售业同质化竞争的今天,胖东来用十年实践证明,军事化管理基因可能正是破解行业痛点的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