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4 日,芒果系签约艺人蔡锦昕在个人微博发布一篇 1200 字长文,以 “待业青年” 身份公开求工作机会,瞬间引爆舆论。这位 22 岁、身高 188cm 的香港大学在读生,在文中晒出健身打卡记录、自费拍摄的治愈系写真,坦诚 “近三个月无主要工作” 的焦虑,恳求 “任何能发光的舞台”。截至 8 月 5 日,# 蔡锦昕求工作 #话题阅读量破 3.8 亿,超 56 万网友参与讨论,其中 “真诚”“心疼新人” 等评论占比 72%,意外成为内娱 “新人生存现状” 的镜像。
一、长文里的 “生存报告”:从选秀亚军到待业青年
“我只是想有个舞台”蔡锦昕的长文没有卖惨,而是像一份摊开的 “求职简历”。他写道:“2024 年《男宝星球 2》拿第二名时,我以为是起点,却成了拐点。” 节目结束后,他仅接到 2 次综艺客串和 1 支广告,2025 年 5 月后彻底进入 “空窗期”。为维持状态,他每天健身 2 小时,半年瘦 15 斤,体脂率从 18% 降至 10%,被粉丝拍到在健身房汗流浃背的视频播放量破千万;自费 3 万元拍摄海边治愈系写真,每周更新社交平台,“怕被大家忘记”。
行业寒冬的 “新人账单”文中透露的细节撕开内娱残酷一面:芒果系 2025 年新人签约量同比增长 40%,但影视项目数量减少 23%,资源向头部艺人倾斜。蔡锦昕所在的《芒果新生班》同期 12 名学员,仅 3 人获得影视角色,其余多靠 “综艺飞行 + 广告植入” 维持曝光。他自嘲:“同学开玩笑说,我们是‘出道即失业’的一代。”
二、从 “选秀光环” 到 “简历自荐”:新人赛道的生存逻辑
选秀红利消退后的断层危机蔡锦昕的经历并非个例。2025 年 Q2 数据显示,选秀出道艺人后续资源转化率不足 15%,《快乐男声》《创造营》等节目往届选手超 60% 处于 “半退圈” 状态。业内人士透露:“平台更愿用成熟艺人扛项目,新人试错成本太高。” 蔡锦昕在长文中无奈表示:“递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只能主动‘敲门’。”
“情绪价值” 成新人生存密码为突围,蔡锦昕另辟蹊径:发起 #21 天健身挑战 #,带领粉丝运动打卡;疫情期间线上支教山区儿童,获公益组织认证;写真主打 “治愈系男友风”,评论区 “哥哥的情绪价值拉满了” 留言获 10 万点赞。这种 “非典型新人” 路线,让他积累超 200 万 “死忠粉”,成为其敢发长文求工作的底气。
三、舆论场的 “共情海啸”:当明星焦虑照进普通人
“他像拿着简历的我们”长文发布后,网友反应呈现罕见 “一边倒” 支持。职场人 @小鹿感叹:“他写‘怕亲戚问工作’,像极了过年回家的我。” 应届生 @阿泽则将其长文截图作为 “简历模板”:“比我投的 300 份简历真诚多了。” 这种共鸣推动话题 #内娱新人生存现状# 阅读量破 2 亿,衍生出 “艺人求职”“平台资源分配” 等深度讨论。
业内的 “破冰信号”蔡锦昕得 “自荐” 意外获得业内回应:导演徐峥点赞其微博,评论 “有勇气”;某影视公司官微私信邀请试镜网剧男三;甚至有音乐节主办方联系其表演。粉丝群刷屏:“原来真诚真的是必杀技!” 但也有评论冷静指出:“他的幸运不可复制,更多新人仍在寒冬里挣扎。”
四、行业反思:流量退潮后,新人该往哪走?
平台的 “造血” 困局芒果系近年以 “快消式造星” 著称,但 “重选拔、轻培养” 导致新人存活率低。数据显示,其 2024 年签约的 50 名新人中,仅 7 人获得年度剧集角色。有业内人士批评:“平台把新人当流量工具,而非长线艺人。”
新人的 “破局之道”蔡锦昕的案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不依赖平台资源,用 “粉丝黏性 + 垂直领域深耕” 建立个人品牌。正如他在长文结尾所写:“机会不会自动来,我得自己伸手去够。” 这种 “笨拙却坚定” 的姿态,或许是流量退潮后,新人最珍贵的生存法则。
结语当蔡锦昕的长文截图在朋友圈刷屏时,许多人看到的不是明星的 “落魄”,而是每个为生活努力的自己。娱乐圈的聚光灯下,他的 “求职” 更像一面镜子:没有永远的风口,只有持续的耕耘。正如网友 @阿澈所说:“我们或许不会发长文求关注,但都在默默积攒力量 —— 这才是普通人的‘出道即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