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儿接着唠唠那个被大家伙儿称为“扁担女孩”的刘燕。前儿刷到她发的短视频,镜头里她蹲在老屋院儿里择菜,身后晾衣绳上挂着她去年拿的竞赛奖状,风一吹哗啦哗啦响。评论区好些人问:“燕子,录取通知书到了没?”这问题问得实在——毕竟这姑娘从小学扛着半袋米走十里山路上学,高中住校每周扛着一摞书挤公交,就为省点住宿费,谁不想知道她到底考得咋样?
要说刘燕家那地儿,是咱们省西南角的云岭村,山多地少,村里青壮年大多在外头打工。她爸妈常说:“咱庄稼人没别的本事,就指望娃读书能走出大山。”前两年有教育机构找上门,说只要刘燕签个“放弃高考协议”,立马给200万签约金;还有企业说要资助她读大学,额外再塞50万“励志奖金”。您猜怎么着?刘燕爸蹲在门槛上抽了半宿旱烟,第二天把协议往桌上一推:“娃读了这么多年书,就为这几个钱折腰?咱穷过,但穷得硬气。”
就冲这股子劲儿,村里人都猜,就算刘燕真考上了名牌大学,她家八成也不会摆升学宴。为啥?您瞅瞅村里现在的风气——早几年谁家娃考上大学,恨不能在村口搭个彩棚,杀猪宰羊摆上三四十桌,左邻右舍都得随礼。可这几年不行喽,年轻人外出打工挣点钱不容易,随礼钱越涨越高,摆宴席倒成了负担。就说去年村东头老李家娃考上二本,摆了20桌,结果收的礼钱刚够贴补酒席钱,老两口还搭进去半头年攒的买化肥钱。打那以后,村里人私下都说:“娃考上大学是喜事,但办不办宴得量力而行,别为了面子掏空里子。”
刘燕家更实在。她妈前儿还跟我妈念叨:“燕子要是真考上了,咱就想把她送车站,给她装两箱土鸡蛋,再塞包晒干的山核桃——她在城里读书,吃点自家东西养人。”您别说,这话说得实在。前儿我去镇里赶集,碰到刘燕她舅,正蹲在农具店门口修犁耙,聊起这事儿直摆手:“办啥宴?燕子打小就懂事,周末回家帮着劈柴做饭,比咱大人还能干活。她要真想谢乡亲,等放寒假回来,给村小的娃们补补课,比摆两桌酒实在多了。”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哎呀,用户不让用这词儿,那咱换个说法),现在年轻人读书不容易,家长更不容易。刘燕家不办升学宴,不是不懂人情世故,是明白“日子要往前看”。就像她爸常说的:“咱庄稼人眼里,娃的书读得扎实,比啥宴席都金贵。”上回视频里,刘燕举着模考成绩单笑,身后的墙上贴满了便利贴,写着“数学圆锥曲线再练两套”“英语完形填空错题整理”——这哪是“扁担女孩”,分明是“杠铃女孩”,压不垮的。
对了,前几天刷到个新闻,说某地推行“升学宴备案制”,提倡简办或不办,把省下来的钱捐给乡村教育基金。不知道云岭村啥时候能跟上这政策——要是刘燕家真把原本办宴的钱捐给村小,给娃们买几台新电脑,那才是真正的“升学宴”,全村人都得敲锣打鼓庆贺。
说到底,升学宴办不办,图的是个心里踏实。刘燕家不图那热闹,不图那虚礼,就图个“娃有书读,家有奔头”。咱老百姓的日子,不就图个实在嘛。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